切實踐行“走轉改”,凝智聚力奔小康

王玉興

2020年09月15日09:24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7月3日,人民網“大道康庄”全媒體調研行在北京啟動,31支隊伍分赴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採訪。兩個月來,一篇篇生動精彩的報道,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引發社會各界持續好評。細讀文章,筆者深刻領略了脫貧攻堅智慧與力量,切實感受到奔夢康庄大道喜人變化。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筆者認為:好故事來自好的講述,好辦法帶來新的啟發。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隻有將鮮活的中國故事講好,才能傳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智慧,為全面奔向小康社會匯聚更強力量。作為新聞工作者,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就是要採集優質花蜜,釀出甘甜作品,最終起到“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近年來,大量新聞工作者通過踐行走轉改,正確引導輿論,回應社會關切,服務百姓生活,除了沉甸甸的責任,更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通過“走轉改”得來的作品,展示了我國脫貧攻堅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體現出新聞工作者扎實的作風改變,讓更多的人通過新聞作品感受新時代,喚起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澎湃動力。時下,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節點,也是奔向小康社會的時代起點,新聞工作者應更加切實地踐行“走轉改”,創作更優質的作品,以此反映時代、引領時代。

走基層,需要的是“腳上帶著泥巴,村裡交到朋友”。在河南篇採訪中,人民網記者到嵩縣三合村張嵩現家,頂烈日,爬山坡,深入採訪,忘記吃飯時間。長達幾個小時的採訪,讓張嵩現忘了自己是採訪對象,與記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不僅請記者講採訪所見所聞,還主動描述自己的致富計劃,很多精彩語言因此脫口而出。正如一名現場記者所言,“群眾的故事是編不出來的。他們語言生動形象,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他們故事千轉百折,讓我們回味悠長。”雖然大家採訪汗流浹背,寫成的稿件卻也精彩萬分,紛紛認為“不吃飯採訪也值得”。

轉作風,還要做到“深入其中、感同身受。”青海篇的採訪中,採訪團“沿西寧、海東、黃南、果洛、玉樹一路追問,一路探尋,一路收獲,一路驚嘆!”話雖簡單,採訪注定不簡單。數千公裡奔波,沒有扎實作風,稿子就不會常說“群眾話”。如稿件中的“栽一棵樹比養個兒子都難”“我在位的時候要把這個証書挂在辦公室,退休了也要把它帶回家裡”“‘援友們’從‘白臉蛋’變成了‘高原紅’,這就是該有的樣子嘛”……正是扎實的採訪作風,才有了一句句“土話”感人。

改文風,需要多使用清新的群眾語言、能引起共鳴的文字。在海南篇的人物特寫稿件中,不少句子令人眼前發亮:“當年,雙胞胎女兒9個月大,如今已上幼兒園。說起女兒們,黃海軍難掩歉疚。同村民們,倒是結下深情厚誼。”“在他們身后,村裡的孩子們笑鬧著,跑回家吃晚飯。一抹余暉穿過雲層,洒在每個角落。”這些生動的語言,讓人看著舒服,又能緊扣主題,增色文章,讓人忍不住多讀了好幾遍。

好故事在基層,好新聞在一線,好記者在路上。通過深入踐行“走轉改”,新聞工作者把筆觸伸進土地,用真情謳歌時代,不僅做到了深入基層、作風扎實、文風活潑,還通過加強設置議題,不斷拓展了主流輿論陣地,用真情踐行了“四力”,用生動的筆觸講述感人故事。同時,通過創新報道形式,創新傳播方式,加強對外傳播,向世界講述出了一個個精彩的中國脫貧故事。

深入踐行“走轉改”,更展現出各地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探索、成效和前景,通過把鏡頭對准群眾,讓百姓成為主角,創新呈現方式,打造優質融媒體產品,人民網編輯記者充分發揮出人民網的品牌價值、平台價值,為地方發展引入智囊與產業資源。

真誠希望這樣的“走轉改”越多越好,衷心祝願這樣的形式為脫貧攻堅凝聚更多力量智慧,讓我們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齊聲叫好!

(責編:侯琳琳、楊曉娜)

推薦閱讀

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

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