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縣田園風光如畫(8月31日攝)牛書培攝
□本報記者董學彥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烜
9月2日,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的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成排的玉米長勢良好,蘊藏著豐收的希望。
“玉米正處在灌漿期,照目前這長勢,今年畝產量應該在1000斤以上。”正在田間忙活的種糧大戶萬子榮說,他一共流轉了1200多畝地,一季種小麥、一季種玉米,小麥實現了訂單銷售,玉米長得也不賴,扣除各項投入,一畝地淨收益500元左右,一年收入可以達到60萬元。
“穩產增收,離不開農業抗風險能力的提升。”萬子榮感慨,今年小麥經歷了倒春寒、病虫害幾個坎,4月下旬又遭遇旱情,能奪取豐收,離不開高標准農田的“硬實力”。
高標准農田“高”在哪兒?
“好處可多了。”萬子榮對比今昔,打開了話匣子,“先說路,最早田間是1米多寬的土路,一過車就塵土飛揚,趕上下雨天,三輪車都走不動。現在修的水泥路又寬又平,農機進來了,集中連片耕種,成本降了一大截。”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過去是‘澆地’,現在是‘澆庄稼’。”萬子榮說,地裡裝上了固定式、絞盤式、地埋式等噴灌設施,從粗放式的“大水漫灌”到精准“噴灌”,省事又省心。
“科技,讓傳統農業抖掉了‘土味兒’。”萬子榮說,在陳曹鄉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採用了“統一選用良種、統一整地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虫防治、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機械收獲”的“六統一”精細化種植模式,還用上了遠程控制、自動測墒等新技術,讓過去“靠天吃飯”的內澇鹽鹼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大糧倉。
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過去防治病虫害,一個人一天最多能給10畝地打藥,現在一架無人植保機一天能給700畝地打藥,而且噴洒精准、操控便利、節藥效果明顯。”建安區旺鑫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採紅說,合作社提供噴灌、植保、收割、糧食烘干等全程機械化服務,提高了效率,解放了勞動力,讓種田變得輕輕鬆鬆。
打開“測土配方施肥微信服務平台”,萬子榮通過手機定位,很快查到了自家田地的土壤肥力指標及科學施肥建議。在今春小麥拔節孕穗期,他根據“增磷、補鉀、控氮”的施肥建議,著重上了磷肥、鉀肥,氮肥的施用量比往常減少了11%。
“給庄稼要配‘營養餐’。”建安區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李保明介紹,他們依據土壤供肥性能等,提出了農作物種植及科學施肥建議,使建安區大田作物畝均增收80—150元,提前實現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
許昌市副市長楚雷介紹,為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許昌市“十三五”以來投入資金51.39億元,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排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准永久性糧田,新建高標准農田92.1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52.6萬畝,形成了全國平原井灌區連片規模最大、技術集成度最高的高標准農田示范區。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許昌調查隊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夏糧生產條件復雜多變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許昌市夏糧總產量達到170.04萬噸,創下歷史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