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金水辦學集團化 優質“航母”推進區域教育整體發展

2020年08月25日10:16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人民網鄭州8月25日電(智泓)8月24日,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第一小學的教師們正在“工作坊”內討論課程。

去年入職的新教師姜治方正在向中原名師魯桂紅請教,如何在限定的課堂時間內高效地對學生進行提問,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姜老師一起參與科學學科項目的還有七八個不同教齡的老師,帶隊的則是文化路一小教導處副主任王黎超。

“我們學校將中原名師、省級名師、學科帶頭人和各科老師組成工作坊,打破邊界,採用各學科融合的方式,實行項目制,以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王黎超說。

在鄭州市金水區,自2016年起,按照“優質學校+分校區”“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的組建方式,實行“一個校長、不同校區”的管理模式,在文化理念、管理機制、師資隊伍、課程體系等方面深入融合,發展創新,提升集團各學校辦學質量,推進區域教育的整體發展。

金水區文化路第一小學作為金水區首個托管新建校進行集團化辦學的學校,目前擁有本校區、翰林校區、金桂校區和信大校區4個校區。針對校區間教師履職能力有差異、教師培訓課程缺乏系統性、新校區年齡結構趨於年輕化等問題,學校不斷推動分校區“自我造血”,先后經歷了從“助瀾工程”到“教師協同發展共同體”,再到成立“知行源”教師成長學院的發展過程。

據了解,“知行源”教師成長學院注重深度規劃教師發展課程,探究教師職后教育大命題,通過強化黨組織引領、深度規劃課程、優化實施策略,明確教師培養目標,系統設置政治素養、專業素養兩大板塊課程,成立了一支專業化、層次化、社會化的講師團,通過樂享工作坊、名師工作室、雙導師培養、陽光課堂展評等實施途徑,促進各校區教師共同成長。

和金水區文化路第一小學一樣,作為“近鄰”的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則有本校區、南校區兩個校區。

兩個校區地理位置也是金水區集團化辦學中最近的。自2017年8月以來,學校經歷了校際聯盟同管理、師資融合共進步,名師引領成合力、深度教研求發展,專業發展有突破,創設平台育英才等三個發展階段。目前,學校整合資源成立了文化綠城小學教師發展中心,搭建了專家組、導師中心、青年教師發展中心、人工智能中心等十余個成長平台,旨在培養具有研究意識、創新意識、自主發展意識的教師隊伍,滿足教師個性化、專業化發展需要。比如青年教師發展中心通過組織青年教師業務評比活動,營造成長氛圍,引領教師自主發展﹔人工智能中心則利用“互聯網+教育”的方式以及人工智能平台,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共享資源,組建學科“雲”團隊,為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提供條件與幫助。

目前,金水區已依托金水區文化路第一小學、金水區文化路第三小學、金水區緯五路第一小學、金水區緯五路第二小學、金水區優勝路小學、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金水區農科路小學、金水區藝術小學、鄭州龍門實驗學校等優質教育資源,組建了9個集團化辦學“航空母艦”。

集團化辦學最大的優勢是共享,最大的問題是避免同質化現象。金水區指導集團化辦學學校秉承“和而不同”的態度,既分享成功經驗、提升集團凝聚力,又充分尊重各成員校歷史、文化及願景,統籌做好集團發展規劃設計,並進行“一校一策”的針對性指導,引導各校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使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得以固化,拓寬了各校區的教育視野,更促進各校區的優勢互補與砥礪共進。

(責編:姜果、楊曉娜)

推薦閱讀

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

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