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广袤山乡  弥漫书香(读书日特别报道)

强郁文
2022年04月22日08: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广袤山乡 弥漫书香(读书日特别报道)

  数据来源:中宣部出版局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倡导乡村阅读,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面。

  目前,全国共有农家书屋58.7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今年世界读书日,我们将镜头对准3家书屋,其创办人均获评由中宣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主办评选的2021年“乡村阅读榜样”。孩子在这里读到第一本名著、青年在这里实现创业的抱负、村民在这里找到致富的门路……书屋的故事,就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在大山深处,在遥远边陲,在广袤草原,在温润水乡,一处处乡村书屋如同一扇扇通向广阔世界的窗,连接田埂,陪伴梦想,照见远方。

  ——编 者

  湖北枝江市百里洲镇岛上书店——

  连接世界的一扇窗

  本报记者 强郁文

  第一次举办读书会前,岛上书店创始人陈木兰忐忑得睡不着觉。

  她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个画面:小时候,踩着家门口泥泞的路去村小上课,远处传来轮渡的汽笛声……

  陈木兰的家在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镇,这是一座位于长江江心的岛屿,没有桥或公路连通对岸,进出只能坐船。长大后,陈木兰曾在外地工作10多年。她发现,家乡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课外书,文化视野与城里的小朋友相比有差距。

  “世界有无数未知的远方,但岛上的孩子知道得不多。”陈木兰决定回到家乡,开一间公益书屋,为居民提供免费的阅读空间。

  岛上书店开张了。名为“书店”,却在显眼处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什么都不卖,免费看书。刚开张的几个月,书屋几乎无人问津;后来陆续有人走进书屋,好奇地打量一番;渐渐地,常客越来越多。陈木兰开始思考,能否通过举办读书活动的形式,吸引更多人爱上阅读?

  没想到,第一次读书会很顺利。

  大人和小朋友们把楼上楼下的阅读室挤得满满当当,连台阶上都坐了人。每周一次的读书会,逐渐引来在小岛长大的年轻人、在岛上工作的外地人,还有读者专程从江对岸坐船赶来。

  一家书屋辐射的范围有限。于是,读书会开到了更偏远的村子,庭院里、街道边;形式也不拘泥,参与者可以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段落、诗歌,甚至是一个故事、一句话。读书会举办一年多来,从前说话支支吾吾的男生开始主动发言,爷爷奶奶把孩子送来,自己也搬个小板凳坐在后面听。

  一直以来,陈木兰最大的心愿是为家乡的孩子打开一扇看到世界的窗。书屋招牌下标注了一行小字:从百里洲,到全世界。就在一个月前,百里洲长江大桥开始动工,不远的未来,这里将真正连通世界。

  如今,岛上书店已拥有2万多册藏书,其中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热心读者的捐赠,涵盖文学、历史、科学、心理学等领域。陈木兰说:“希望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故乡。希望我们的小岛,永远充满书香。”

  贵州清镇市坪寨村耕读书屋——

  乡亲们的农技课堂

  本报记者 苏 滨 陈隽逸

  沿着蜿蜒的小路驱车前行,穿过油菜花田,转角拐进一座小院,“耕读书屋”4个大字映入眼帘。在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坪寨村,这家书屋已设立半个多世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

  “书屋现有藏书3万多册,包含医疗卫生、农业、科技、政治、经济等类型。”上世纪70年代,20岁出头的周光俊创办了耕读书屋,“我打了4个木书架,把家里1000多册藏书整理上架,摆在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免费供村民借阅。”

  为何取名耕读书屋?周光俊有自己的考量:希望村民们能够在劳动、耕作之余来看书,获取知识。

  工作后,周光俊有了稳定的收入,买书更加频繁,“除了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还买了许多种植、养殖、科技方面的书。”

  “村民来书屋看书,真能学到技术。”周光俊回忆道。10多年前,邻居刘发义尝试种西瓜,每逢空闲就到耕读书屋翻看农书。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生病了用啥药?不同土质适合什么品种?这些问题,刘发义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如今,她已成为村里的西瓜种植大户。

  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推行,耕读书屋成为坪寨村农家书屋。政府每年会补充上百册图书,书屋里的藏书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多样,此后又逐渐添置了桌椅、投影仪等,阅读条件进一步改善。

  写作培训、学术研讨、文艺活动……如今的耕读书屋从单一的阅读空间,转向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23岁的大学生陈光美也是受益者。“我从初中起就常来书屋,在这里参加了不少写作培训,作品还发表在市文联主办的刊物上。”周末间隙,陈光美仍会来帮忙打点书屋,“走进书屋,就好像来到一座小型图书馆。”

  “我太喜欢书,就是个书痴。这么多书,与其尘封起来,不如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学习。”谈起创办书屋的初心,周光俊语气坚定,“书屋从没收过租金和押金,人多的时候一天有几十个,少的时候只有几个,我会一直办下去,让书屋成为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空间。”

  重庆万州区熊家镇金龙文化大院——

  有书的日子有奔头

  本报记者 常碧罗 王欣悦

  在重庆市万州区熊家镇,说起金龙文化大院,村民们都很熟悉。

  文化大院的创办人,是熊家镇古城村村民谭明海。2006年,谭明海用开副食品批发店的积蓄,买下了一个院子,打造成农家书屋。当时,家人朋友都不理解,可谭明海却很坚持:“我小学没毕业,以前不认识几个字,吃过没文化的亏。”回想起初衷,谭明海说:“就想让村里人多认字、多读书。”

  起初,书架上只有几百本书,鲜少有人光顾。渐渐地,越来越多人知道镇上开了家书屋,让大伙儿免费看书。

  刘纯陆是熊家镇红星村的养蜂专业户,蜜蜂经常遭受病虫害,刘老汉跑来求助,一本本农业相关书籍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在古城村,村民刘兴奇通过读书学习,掌握了养鱼的技术,收益比往年翻了好几倍。

  养鱼、种树、预防病虫害……书屋为村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村民们愿意来了,孩子们放了学,也喜欢来这里阅读、学习。

  得到街坊邻里的认可,谭明海有了信心,投入更多资金充实书屋,如今已经有8000余册图书。

  不仅如此,数年来,谭明海还经常组织免费培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电脑基础技能和养殖业、种植业、病虫害防治等各类知识技能培训38期,参训人员达1100余人次。

  “以前字都认不全,现在能把四大名著读下来了。”读书为谭明海带来了更多知识,也让更多村民了解到读书的重要性。看着文化大院,谭明海有了新的打算——开办农村红岩文化室,并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联合举办巡演巡展活动,积极弘扬红岩精神。

  多年来,文化大院一直免费向公众开放,镇上和邻村的大人小孩有了阅读、休闲的空间。老谭的儿子就是“泡”在这间书屋里长大的,如今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一直坚持读书,生活就会越来越有奔头。”谭明海笑着说。

  本版策划:杨 暄 智春丽

  版式设计:陈晓劲 顾煊培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

  在田野播撒阅读的种子(新语)

  张 贺

  阅读是涵养文明风尚、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全民阅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阅读风气愈发浓厚的今天,乡村阅读的状况格外引人注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协调,一方面加大乡村阅读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提升农家书屋等基层阅读服务主体的效能。阅读资源和活动重点向农村青少年倾斜,青少年读物占农家书屋书目的比重接近一半,“乡村阅读季”“发现乡村阅读榜样”等活动参与人数突破亿次……这些举措效果明显,促使全民阅读工作中的“农村短板”逐渐补齐。

  在浙江绍兴柯桥区,农家书屋环境精致、优雅,许多孩子在这里读书学习;在上海宝山区,读者·壹琳文化空间集阅读、休闲、展览、美育为一体;在河南平顶山,乡村民宿化身一鸣书屋;在山东高密,宝德书院成为集图书借阅、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志愿服务、文明实践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让乡村孩子感受阅读之美、读书之乐……

  今天,越来越多的干部、教师和志愿者投身乡村阅读推广,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浓浓书香在乡村赓续延绵。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农家书屋等基层阅读服务主体10多年的培育,不少乡村地区的阅读风气逐渐浓厚,村里孩子们的中考、高考升学率明显提升。

  在农村阅读情况有所改善的同时,也要看到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是阅读习惯培养的挑战。据调查,2020年,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9%,纸质图书阅读量为3.75本,农村青少年阅读习惯仍然有待提升。其次是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挑战。我国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7%,数字化时代,怎样提升传统阅读方式的吸引力仍有待思考。还有农村人口转移的挑战。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原有的乡村阅读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面临读者群老化和流失的情况。

  我们必须因时而变、创新方法,以培育未成年人阅读习惯为着眼点,从改进和强化阅读服务入手,筑牢乡村阅读的根基。

  每一本书都是一粒种子,当它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时,收获美好果实的希望就在不远处招手……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22日 19 版)

(责编:杨晓娜、黄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郑州800吨新鲜蔬菜驰援上海
  • 河南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将统一"换装"
  • 信阳万亩茶山披绿装 毛尖采摘正当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