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洛阳市以建立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为抓手,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提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水平,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1
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洛阳市作为河南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始终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先行”的思路,站位副中心城市建设,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打出了土壤污染“防控治”三位一体“组合拳”。
洛阳市生态环境局通过组建专家技术团队,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填补制度空白,为先行区建设保驾护航。农用地方面,在全市布设4000余个详查点位,采集土壤和农产品样品1万余个,获得监测数据近十万条。建设用地方面,采集了全市1384家重点企业信息,完成67个高关注度地块的分析测试工作。
狠抓源头防控,防止新增土壤环境风险。洛阳市172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严格履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定义务,完成22家涉镉企业排查整治,切断涉镉等重金属进入农田的途径。洛阳市还实行重金属排放“零增长”行动,超额完成了“十三五”期间重金属减排目标,实现重金属排放总量减排39%。
多模式探索农用地安全利用,确保群众吃得放心。2017年以来,洛阳市以矿山周边污染耕地治理修复为重点,先后投入2200万元,采用多种技术建立农用地治理修复试点,从数十亩的试验田开始,到百亩中试,再到千亩以上的示范应用,目前形成了“3+1”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可有效降低重金属含量25%以上。
严格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切实保障群众住得安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部门建立用地安全联动监管机制,设置“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单”,同步录入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实现污染地块透明化和清单化管理,严把建设用地准入关。“十三五”期间,全市18个县(市、区)均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完成102个地块调查,实现了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2020年11月,生态环境部土壤司司长苏克敬一行来洛阳调研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相关工作,对洛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给予肯定。
“十三五”期间洛阳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环境风险得到严格管控,实现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双100%的目标。
2
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近年来,洛阳市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总目标,走出一条适合洛阳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新路子。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为补齐这一短板,洛阳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对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和底数进行全面摸排调查基础上,联合多部门制订印发《洛阳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综合考虑村庄布局、人口规模、环境状况、经济水平等因素,探索科学治理技术和模式,优先解决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等重点区域以及沿河流域等环境敏感区域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梯次推进其他地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可行途径,有效提升了生活污水治理率,2020年洛阳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1%。
孟津县位于豫西丘陵地区,北临黄河,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始终坚持“全域规划、多元投入、建管并重”总思路,坚持规划先行,构建织好中心镇区“一张网”、串好重点村庄“一条线”、建好偏远村落“一单元”的规划布局。孟津县创新机制,成立县水投集团,组建专业运维团队,建设自动化监控平台,确保设施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目前,全县完成铺设污水管网501公里,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9个,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59个,大三格化粪池设施36个,污水提升泵站8个,全县107个村实现了污水统一收集处理。
汝阳县地形复杂,山地面积较多,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坚持“一村一策”原则,统筹推进农村污水分散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模式。采取“分户改造、集中处理”模式,以集中连片村为单位,在户用小三格改造基础上,建设联户污水管网、小型粪污、大三格集中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和厕所治理同步解决。在居住分散、靠近山区的村庄,选择户用三格化粪池、净化沼气池等无害化处理设施,每村配套抽粪车,以“资源化”为核心,厕所粪污出水可以通过庭院绿化、菜园浇灌等形式还田,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十三五”期间,洛阳市累计完成55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成农村生活污水现状调查,并制定了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做好农村污水治理与改厕衔接,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和治理。黄红立通讯员赵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