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骄阳似火,行走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河南省淅川县,处处都是沁人心脾的花香果味,美不胜收的诗山画水。波光粼粼的池塘里,虾蟹舞动;生机盎然的果树枝头,果实累累;绿色连绵的库区山川,美景如画……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因此戴上“紧箍咒”: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作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五年前,当卢捍卫刚刚被任命为中共淅川县委书记,踏上渠首大地时,他就把水源地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大“国字号”工程扛在肩头,踏遍淅川的山山水水,深入调研、广征意见、科学论证,最终确立了全县脱贫攻坚“路线图”。
“我们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绿色引领,融合区域特色,探索出“短中长”三线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短线重点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等短平快产业;中线大力推广软籽石榴、杏李、薄壳核桃等生态林果,套种林下作物;长线用大交通带动大旅游,用大旅游带动大发展,着力打造环丹江湖生态旅游圈,确保贫困群众‘短期能脱贫、远期能致富、未来可持续’。”卢捍卫信心十足。
发展思路清晰明了,干群行动实实在在。
“去年秋冬挖塘、投苗,现在龙虾上市,几茬卖下来,不到一年就收回成本,还净赚4000多元。”7月9日,在厚坡镇唐湾村小龙虾产业扶贫基地,贫困户张家伟介绍,5亩“小龙虾”让他奔富铆足了劲。在全县,张家玮的致富并不是个例。通过发展小龙虾、大闸蟹、黄粉虫等特色养殖项目,食用菌、迷迭香、艾草等特色种植项目,以及光伏和生态助力贷项目,受益户年均增收均在3000元左右。短线产业,让贫困户看到了“现钱”。
跨过丹江,来到老城镇豫淅红软籽石榴基地,满眼都红彤彤的小石榴,“这可是俺们的‘金元宝’!”杨山村村民杨朝峰正弯着腰,给石榴树除草,言语里全是对石榴树的期待。杨朝峰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来到基地务工,从此抱上了“金元宝”,走上了“致富路”。“土地流转费,一年6000元;公司务工一年近3万;再加上到户增收的分红,一年收入4万块不成问题!”算着收入,杨朝峰挺直腰身,自豪地拍着胸脯。
在淅川,发展林果产业受益的远不止杨朝峰一家。截至目前,全县生态林果面积达到38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超过50%,基本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中线”产业,让贫困户的口袋“鼓起来”。
沿着丹江往下游走,就来到了上集镇竹元村丹江孔雀谷,近几年,老板吕少平种植了数百亩的果树,并带领附近群众在林下养殖了1万只孔雀,将孔雀园打造成集孔雀观赏旅游、孔雀艺术品研发、生态采摘、农家乐餐饮为一体的高效生态观光园。“以前守着绿水青山受穷,现在‘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我们的孔雀谷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一年营业额超过百万!”吕少平为绿水青山点赞。如今,淅川县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旅游重点村36个、农旅示范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700多家,辐射带动1.8万余户贫困户,受益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长线”产业,让贫困户的未来可期。
“手捧摇钱树,脚踏聚宝池,头顶好风光,正是‘短中长’扶贫产业,让淅川摘掉了贫困帽。”卢捍卫掷地有声地说。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综合评估中,淅川县连续4年居河南省市前列,“短中长”模式成为水源区深度贫困县产业扶贫的典范,被评为“大国攻坚、聚力扶贫”全国十佳优秀扶贫案例,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淅川经验”。目前,淅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8678户97110人减至2557户553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6年底的9.83%降至0.9%,戴了数十年的“贫困帽”就此甩掉了。(淅川县委宣传部 王鸿昌 武亚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