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鼓钉洗
文化产业对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贡献不小。后疫情时代,作为河南特色名片之一的钧瓷,产业发展该何去何从?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认为,加强对钧瓷“本”的研究,用工匠精神深入刻画钧瓷之美,有助于理清钧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有利于钧瓷从业者从容应对挑战,迎接钧瓷发展新的春天。
张金伟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危机是人类思考发展得失的契机。疫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提醒,危中有机。就钧瓷文化产业而言,钧瓷从业者需要对过往经典重新研究,对钧瓷的本质重新探讨,对过往问题得失深入思考,尤其是钧瓷认知上的偏差,才能理清钧瓷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帮助大家从容应对挑战。
张金伟认为,“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器物创造之初,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这是器物之本,钧瓷亦然。所以,钧瓷器物的一切构成,都应围绕这一要义而展开、存在。
很多人将钧瓷器物拿回去就作为摆设品,一是缺乏对器物使用的能力,二是器物本身没有什么功能。张金伟说,不被生活所用,光靠观赏器物无法被活化,就无法与人共享时光。钧瓷行业要壮大发展,就要对器物之本有一个清醒判断:“锦上添花”,“锦”即器物的实用性,是根本;“花”即钧釉的装饰之美,是依附。“目前,我们仅重视因钧釉的窑变工艺而形成的无限魅力或道的内涵,忽略了钧瓷器物实用之根本。只有正本清源,补齐钧瓷器物实用之短板,才能续写钧瓷文化产业千年之辉煌。”
在张金伟看来,钧瓷之“美”首先是实用之美。这一直是钧瓷第一审美要义。对工艺品而言,无用之物永远是失败的、是浪费的、是丑陋的,使用中的器物才是最美的。只有被使用的时刻,器物才能与使用者对话,器物才能展现其内涵之美,润泽所在的空间,增添生活情调。好的使用者也是器物美的第二个创造者,器物才能实现生命的绽放。一件好用且好看的器物,会让使用者感到美好生活的喜悦。
钧瓷之“美”还在于工艺之美。钧瓷工艺包括原料加工、釉料配制、生产制作、窑炉建造、烧成技术、自然窑变等多种工艺,特别是其独特的窑变工艺,它使钧瓷器物实现了由器而道的华丽“蝶变”,成就了钧瓷由形而下之器用到形而上哲思变化,让钧瓷艺术形式符合中国哲学最高精神“极高明而道中庸”。自然窑变源于匠人们无我的工艺之美,并非完全来自人的因素,而是“三分人巧、七分天成”,最终呈现神来之笔或苍天的色彩。
钧瓷之“美”还是内蕴之美。这是作者修为修养学识经过长时间酝酿,最后注入作品而成的,包含创作者深刻的思考与对人生的体悟。作品是否美妙动人,源于“三分人巧,七分内蕴”。内蕴指器物的全部外在物质形态中所富含的内在神韵,等同于道,是需用心的觉知去感受器物的内里散发出的气韵;人巧是用眼的视觉去感知的感觉的,是术的表现,是技术的精进,是内在气韵的依托和物化呈现。这如同识人一样,三分外表、七分气质。
张金伟还介绍了宋钧的内蕴之美。他说,宋钧的美是内敛的、温润的、圆融的、具足的,是刚柔并济的、动静交织的,内外交错的、明暗交替的、器道相依的,具有中庸不二的精神内涵。宋钧与其说是历史经典的瓷器,不如说是经典的美更为贴切。她的美,始终是以“一”的状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样的美,只有看穿器物有形物态时,无形的内蕴之美才会泉涌而出。器物内在的其深处的美、力量与韵味会呈现出来,与你交流,与你耳语。
张金伟认为,要发扬工匠精神刻画钧瓷之美。他说,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敬业,是精益,是专注,是创新,还要有由技而道的追求。通过创作让每件钧瓷作品成为当下人提高审美能力的金钥匙,成为人们穿透美、享受美、感知美、享受生活的一个载体和美的普及,只有发扬出工匠精神,钧瓷产业才能不在原地循环,前景值得期待。
张金伟最后认为,钧瓷产业发展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是要正本清源,坚定自信。钧窑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又是宋元时期六大窑系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其五彩斑斓、色彩绚烂的自然窑变,对后世陶瓷发展影响深远,所以要坚定钧瓷文化自信。其次要“内圣外王,王道天下”。既要保护传承弘扬钧瓷文化、加强钧瓷学术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推进钧瓷人才全方位培养、推动钧瓷文化产业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也要提升技艺技能、淬炼品味品质,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激活产业发展活力,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最后要注重营造美的氛围,要形成社会集体之审美意识,提升大众审美水平。最终达到钧瓷自身具备美的内涵,也能得到当下人们的审美认同,最终使钧瓷器物真正融入人们生活,参与构建人类的高品质生活。(时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