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虎成赵同增
6月7日,在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最后一块小麦收割现场,记者再次见到了村民李德岭。他穿皮鞋、戴手表,开着奥迪A6……形象斯文儒雅,看上去一点不像农民。
“几十年前种地靠蛮力,吃苦受罪产量低。”李德岭说,现在种地信赖科学技术,良种加上良法,把种地从“掏力活”变成“技术活”,农民也能和城里的“白领”一样,不用风吹日晒、挥汗如雨就能实现高产赚到钱。
2012年2月22日河南日报曾报道《小三轮拉来的首席专家》,今年5月31日河南日报再次报道《接专家,从“小三轮”换成小轿车》,讲的都是小麦专家茹振钢和毛庄农民李德岭之间的故事。
30多年前骑着自行车接专家
1986年,沿着乡间小道,一辆“嘎吱”作响的自行车,驮来了年轻的小麦专家茹振钢。
茹振钢此次毛庄之行,是要向村民推广他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62”,并给大家义务传授田间管理技术。但当时大多数村民并不相信这个城里来的年轻人,因而对茹振钢的“上门服务”并不买账。
当时李德岭是村里的农业技术员。茹振钢带来的良种和良法,让他眼前一亮、如获至宝。他选择无条件相信比自己还小两岁的茹振钢,当年就带头种上了“百农62”。
第二年麦收的时候,李德岭家的“百农62”亩产达到300公斤!而当时毛庄村的小麦亩产普遍低于100公斤。看到茹振钢的成果如此“神奇”,村民们震惊了、服气了,全村3000多亩地很快全部改种“百农62”,毛庄村也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10多年前开着“小三轮”接专家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李德岭,也赢得了茹振钢的信任和尊重。而且李德岭有文化、懂技术。从此,茹振钢每培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都放心地交给李德岭大田试种。
1995年,茹振钢把育种基地迁到毛庄村,正式和李德岭建立“搭档”关系:茹振钢负责提供最新科研成果,李德岭通过种植进行示范;茹振钢负责“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李德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完善。
这时,李德岭的代步工具已“升级”为“东风三轮”。随着“小三轮”一趟趟拉来茹振钢,李德岭的种植水平快速提高。他不断扩大小麦种植面积,成了一名种田大户,靠科技种田年年丰产丰收,实现了快速致富。
要自己致富,有文化、懂技术就行了;可如果想带动更多人共同致富,还要能经营、会管理。2003年,在茹振钢的帮助和指导下,李德岭成立了自己的种子企业——金蕾种苗有限公司,发展2万亩小麦良种繁种基地,带动2000多户农户每年增收200多万元。
如今开着小轿车接专家
有了茹振钢这个大专家的指导,有了李德岭的示范带动,毛庄和周边村农民从卖商品粮发展到卖种子,高产高质高价,年年增产增收。近年来,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和李德岭一样,逐步把代步工具又从“小三轮”“面包车”换代为小轿车。
李德岭的种子公司也稳步发展,每年向省内外销售良种75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与此同时,李德岭还帮助20多名农民成立种子企业,联繁联销,形成种子企业联合体,一起把茹振钢的小麦品种推广到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江苏等地。
“30多年前,我骑着自行车接茹老师来讲课,咋也想不到有一天能开着轿车去接他!”李德岭说,感谢茹振钢,感谢科学技术,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他要继续把科技种田的理念传播出去,把种子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开上“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