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縣:讓文藝在群眾中綻放光彩

聚焦“融入航空港建設新尉氏”總目標,尉氏縣堅持文藝活動與時代同步、文藝成果與群眾共享、文藝作品引領風尚,大力培育基層文藝人才,用草根文藝點亮鄉土文化,用文藝賦能助力鄉村振興,全力發揮文藝在時代發展中的引領作用,讓新時代文藝在群眾中綻放光彩。
主題文化活動精彩紛呈。通過文藝進廣場、進學校、進場館、進鄉村,融入主題元素,巧妙編排設計,將文藝與民俗、文藝與非遺、文藝與讀書、文藝與宣講、文藝與書畫等主題融合,讓文藝演出主題更鮮明、方向更明確、形式更新穎、群眾更喜歡,切實發揮好文藝的精神引領、價值引領作用。先后組織開展了尉氏縣紅色優秀文藝作品展演、文化合作社民俗文藝節目展演、“世界讀書日”文藝展演、“喜迎二十大書香潤童心”校園文藝展演、“喜迎二十大青春永向黨”誦讀大賽、“世界非遺日”非遺項目展覽展演等各類文化文藝活動150余場,線上線下宣傳同步﹔利用“尉氏文藝”視頻號、百姓文化雲、尉氏融媒、尉氏文化雲等線上平台直播宣傳,受眾達40.7萬人次,受到群眾的廣泛好評,營造了濃厚的宣傳氛圍。
公益文藝培訓受群眾熱捧。為切實做好群眾性文藝普及工作,打造“沒有圍牆”的公共文化服務,尉氏縣以文化館為依托,先后開辦了廣場舞、腰鼓、盤鼓、書法、繪畫、聲樂、非遺傳承、戲曲、剪紙等各類公益性文化文藝培訓班。培訓班走出縣城,覆蓋鄉鎮,累計培訓文藝骨干3000余人次,為基層輸送了大量文藝人才,文化種子“撒”到了鄉村大地。在讓成人享受文藝公益課堂的同時,2022年暑期,以6—18歲未成年學生為主,該縣重點開設了青少年聲樂、書法、繪畫暑期公益課堂。招募通知發出后,縣城、鄉鎮大小學生爭相報名,先后培訓未成年學員300余人。為保証授課質量,特邀請縣音舞協會、書法協會、美術協會主要負責人擔任授課老師,定時定點上課,讓孩子們盡情享受多姿多彩的文藝假期。
突出紅色文藝主基調。一是講好紅色革命故事。在全縣中小學校全面開展“聆聽紅色故事點亮紅色童年”經典品讀進校園活動,通過聆聽英雄故事,分享紅色經典讀物,大力弘揚延安精神、紅旗渠精神,引導廣大少年兒童做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弘揚者。二是打造紅色文化活動品牌。重點打造尉州文化大講堂文化活動品牌,以尉氏英烈紅色革命故事為主講內容,組織專業講師隊伍在全縣范圍內巡回宣講,通過文藝形式講好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本土紅色文化在尉氏大地生根開花。三是重視紅色文藝創作。引導文藝工作者走進群眾中挖掘紅色資源,尋找紅色密碼,打造紅色精品。先后創作出紅色題材豫劇《仝華章》《大別親娘》、舞台劇《黨派來的親人》、舞蹈《人在青山在》等眾多紅色作品,充分發揮文藝培根鑄魂、凝神聚力的作用,增強紅色文藝的感染力、影響力。
草根文藝遍地開花。為弘揚宣傳紅色文化,尉氏縣組建15支由基層文藝骨干組成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焦裕祿精神宣傳小分隊各鄉鎮分隊,走街串巷送文藝,用藝術的形式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古塔墜子角”是該縣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典型代表,一批河南墜子非遺傳承人組建起紅光墜子說唱團,每周六齊聚該縣古塔廣場,每年義務演出80余場,觀眾達7萬余人次,讓民間說唱藝術扎根生活,服務群眾。為激發鄉土文化活力、盤活農村文化資源,尉氏縣以農村文藝隊伍為依托,建立鄉村“文化合作社”40余家,吸納社員1280余人,招募鄉村文化志願者2萬余人,借助“文化合作社”平台發布鄉村文藝小視頻2.9萬余條,村文化廣場上的廣場舞、健身操、梆子戲、快板書、腰鼓盤鼓展演成為村民閑暇自娛自樂的常態化的文化活動。
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讓基層文藝人才動起來、文化廣場用起來、文化活動活起來,將尉氏文藝深植鄉村沃土,為鄉村文化振興打造滿園花香。
(來源:尉氏縣委宣傳部 李潔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