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河南各地

【發現鷹城·特色美食篇】

舞鋼熱豆腐:最質朴、最淳厚的“城市禮節”

2022年11月17日16:20 |
小字號
居民在劉慶海(左一)的攤子上吃熱豆腐。
居民在劉慶海(左一)的攤子上吃熱豆腐。

“熱豆腐,熱豆腐……”一聲聲悠長的叫賣聲,喚醒了城市鄉村的煙火氣息,挑動著平頂山市舞鋼人最本真的神經味蕾。

無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在廳堂宴席,如果舞鋼人帶你去吃一碗冒熱氣、溢香氣的熱豆腐,那可是他們奉給遠道而來客人的一種最質朴、最淳厚的“城市禮節”。

大小作坊近千家

11月14日清晨5點,舞鋼市朱蘭街道礦山一街的一個早餐攤位前,55歲的老板娘秦紅鈞熱情地接待著早起就餐的客人。從原舞鋼市制管廠下崗后,秦紅鈞靠著豆腐“打天下”,“經營這門生意將近20年了,我們做的黑菜咸豆腐腦很對周邊群眾的口味兒,熱豆腐淋上辣椒油,再搭配一個熱菜饃,經濟實惠、好吃不貴,既方便了大家,也養活了我們一家子。”

在尹集鎮街區的十字路口,康庄村村民劉慶海經營熱豆腐已經20年,“無論刮風下雨,每天凌晨四五點就開始磨豆腐,早上7點准時出攤兒,平頂山市區、漯河市區的人大老遠跑過來,就為吃俺家的一碗熱豆腐。熱豆腐、涼豆腐一起賣,一天銷售額600元左右,利潤相當可觀。”劉慶海賣熱豆腐秤頭足、味兒地道,很多人慕名前來后成為回頭客,讓他的豆腐生意越做越大。現如今,靠著一塊塊新鮮美味的豆腐,劉慶海不僅供養一雙兒女完成了學業,還在家中蓋起了新房。

作為舞鋼市的特色小吃,熱豆腐既是農家人維持生計、增收致富的手段,也是在外舞鋼人的一種情結牽絆。

微博博主“鄭小博”在鄭州經開區工作,作為從舞鋼市走出去的一名老師,他對家鄉的熱豆腐情有獨鐘。“小時候見到走街串巷賣熱豆腐的架子車,總是追著跑,那一聲聲吆喝讓人記憶深刻。現在每每回到老家,最惦記的就是吃上一碗熱豆腐。”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鄉音,是在外奮斗幾十年的“鄭小博”難以忘懷的家鄉記憶。

據舞鋼市有關部門統計,目前遍布該市城鄉的豆腐作坊有近千家。

佳肴老幼皆喜歡

豆腐的起源一直存在爭議。直到1959年新密市打虎亭漢墓考古發掘,才解開這一千古謎題:考古人員在古墓中發現了制作豆腐的壁畫畫像,這一發現將豆腐的起源時間確定為漢代。

相傳,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22年)的母親喜歡吃黃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的黃豆,劉安便命人把黃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沖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鹽鹵,結果凝成了塊狀的東西,即豆腐花。劉安的母親吃了很高興,病勢也有所好轉,於是豆腐的制作方法漸漸流傳了下來。

在舞鋼民間,還有另一個傳說版本:道教創始人李耳的弟子在舞鋼區域活躍傳道期間,利用鐵山上滲下的泉水煉丹。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將剛出鍋的豆漿倒入盛有煉丹水的器皿中,富含硫酸鎂(鹵水)和石膏等礦物質的煉丹水瞬間與豆漿發生反應,結成白色的塊狀物。隨后逐漸演變,人們用麻布包裹著白色塊狀物壓制除水,便成了今天的熱豆腐。

宋朝詩人朱熹有詩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豆腐》中有“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的記載。

如今,科學研究表明,豆腐作為由大豆蛋白制成的高營養食品,人體的吸收率可達98%。除蛋白質外,豆腐還可為人體提供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鈣、磷等,對防治軟骨病及牙齒發育不良等有一定功效。同時,熱豆腐不含膽固醇,有防止動脈硬化等功效,成為男女老幼皆可食用的佳肴。(平頂山市委宣傳部 劉光 楊德坤)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