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鶴壁崗坡村:崗上坡地生金 崗下畫景變現

改造后的南北大街
鶴壁市淇濱區崗坡村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針對山崗地薄的實際情況,創新思路、因地制宜發展“坡地經濟”,闖出了一條利用澗水坡地發展“特色種植+鄉村旅游”的新路徑,由原來一窮二白轉變為村強民富,村集體經濟從2018年的零收入發展到2021年的百萬元,先后榮獲“國家森林鄉村”“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國家3A級景區”等10余項省級以上榮譽。龍崗鄉村振興示范帶被國家鄉村振興局列入全國22個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堅持黨建引領,打造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找准定位,科學編制村庄規劃。崗坡村結合城市近郊、區域地勢等實際情況,聘請河南科技學院編制村庄發展規劃,確定“以龍崗郊野公園為支撐,整合崗田林水等資源,建設‘一園兩軸八區’,打造集生態修復、現代農業、科普教育、文化體驗、旅游休閑於一體的都市近郊休閑游憩型生態區”的發展思路﹔盤活資源,做強農村集體經濟。通過賬目審查、實物清點、實地測定等方式,清產核資、盤點家底,收回農戶承包集體土地800畝。通過變更合同、重新發包,對集體資產進行階梯式綜合開發,實現“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全域整治,優化美化村庄環境。從村庄路、水、電、氣入手,完善基礎設施,逐戶推行“廁所革命”。規劃建設雨污分流管線,鋪設污水管網6800余米﹔實施牆體外立面改造,白牆黛瓦統一風貌樣式﹔對村庄進行全域綠化,房前屋后栽樹造景,豐收季節瓜果飄香﹔建設黨群文化廣場、特色景觀小品,全面提升村庄顏值。實行垃圾分類,採取“服務外包+村民自治”模式,做到垃圾干濕分離。經過整治后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整個村庄小橋流水、綠樹繁花成為常態。
加速融合帶動,構建互促互贏產業格局
該村將龍崗鄉村振興示范園細分為總部區、火鍋區、親子區、活力運動區、戶外拓展區、交通轉換區、民俗商業街、生態停車場8個功能區。目前,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項目有渝派火鍋公園、中式創意餐廳、活力運動場、“黃河之禮”休閑文創主題街區、兵之味戶外拓展訓練基地、龍崗歡樂世界大型游樂場、無動力親子樂園等。僅今年春節期間,吸引游客達到23萬人次,營業收入280余萬元,直接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上百萬元,帶動脫貧群眾300余人就業。其次,數字賦能助推傳統農業轉型。依托鶴壁農業硅谷數字化產業園技術優勢,深入實施“互聯網+農業”,以飲馬泉薯業合作社為試點,在紅薯基地安裝智能監控、小型氣象站、土壤傳感器等數字化監控設備,管理者借助手機就能全方位掌握紅薯種植情況,數字化分析紅薯生長、生產等數據,大幅提升土地出產率。同時,推動數字化便民惠民,聯合新農邦集團建立益農合作社,依托京東、淘寶等電商平台進行線上銷售,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同時以點連片打造產業示范帶。採用“點狀先行、面狀鋪開”模式,按照“一村一業、一村一品”原則,以崗坡村為核心,帶動棗林、鄭常村等8個村延環補鏈、錯位發展,連片打造龍崗鄉村振興產業示范帶,積極推進野豬泉村油葵、油菜、辣椒等高效經濟作物深加工,老鴉章、耿屯、三裡屯、馬常村扣件來料加工、生產銷售,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和村集體創收﹔優化產業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轉變群眾傳統種植觀念,將五七路沿線的小麥玉米改種為經濟價值高、產業鏈條長且具有觀賞價值的油葵、油菜花,每戶每畝地增收1000元,沿崗形成了產業觀光示范帶,中途建設觀光小火車和觀光驛站等項目,促進景觀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與此同時,政府主導自建油料加工廠,創建品牌,通過自種、自榨、自銷的方式,打通產業鏈條的上下游,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注重模式創新,帶動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統一農家樂經營模式。探索“一道菜、兩張桌、三間房”模式,全村統一一張菜單,每家專注做一道拿手菜,每家農家樂設兩張八仙桌、三間客房。通過手機點餐小程序,游客可進入任意一家農家樂掃碼點餐,接單農家做好菜品后統一送至游客所在的農家樂。目前,村裡已經開辦農家樂9家。村民張月拿手菜紅燒肉銷售收入近5萬元,村裡經營第一家民宿的崔紅娜開業不到一年收入就達4萬多元﹔探索村企共建模式。與社會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互幫互助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群眾多渠道就業,持續增加群眾收入,將龍崗人文小鎮交由第三方公司運營,發展城市近郊旅游業﹔將油葵等高效農作物種植交由助農公司統一管理,發展高效農業與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等,讓企業與村集體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引導社會參與模式。鼓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資本以及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引入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產業項目,採取“村集體土地入股、國有平台公司資產入股、項目運營公司技術入股”運作模式,創建村集體所有、經營形式多樣的“火鍋公園”“親子樂園”“萌寵樂園”等經濟實體,村集體以土地入股形式佔股22%,年底按收益進行分紅,帶動村集體經濟穩步增收,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抓手。
崗坡村立足資源稟賦、生態底蘊和比較優勢,借勢順勢、借智借力,著力發展“坡地經濟”,探索出一條“崗上坡地生金、崗下畫景變現”的鄉村振興之路,將鄉村旅游與建設美麗鄉村結合起來,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銜接起來,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實現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真正實現“農村變景點,農產品變旅游商品,農民變旅游從業人員”﹔實現“資源變資本、資產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作變體驗、農房變客房”,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生態綠色發展、高效長遠發展和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鶴壁市淇濱區委宣傳部 薛山供稿)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