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勇爭先這一年(牢記囑托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
□本報編輯部
重要節點,標注時間的分量,確立前行的坐標。
一年前的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陽,考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看望移民群眾、了解特色產業發展、走進麥田察看小麥長勢,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我們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
“守的是人民的心”,字字鏗鏘重千鈞。適逢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黨的百年華誕歷史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群眾深情牽挂,對生態建設念茲在茲,對河南發展關心厚望,讓億萬中原兒女備受鼓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親臨視察河南,多次作出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寄予我省“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囑托,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了總綱領、總遵循、總指引。
牢記領袖囑托,勇擔歷史使命,全省上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提出“兩個確保”奮斗目標,全面實施“十大戰略”,在拉高標杆中爭先進位,在加壓奮進中開創新局,砥礪前行,奮發有為,在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之路上闊步前進。
護好清碧的水
時值初夏,萬物繁盛。站在淅川縣丹江口水庫東岸的陶岔渠首,隻見煙波浩渺,氣象萬千,一渠清水逶迤北上。江水碧透,波光粼粼,岸邊月季花爭相開放,綠樹紅花,生機盎然。
2021年5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實地察看引水閘運行情況,隨后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庫,聽取有關情況匯報。他強調,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
一渠出,人心安。從大禹治水定九州到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再到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水運國運始終緊密相連,治國治水交相輝映。蜿蜒千裡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破解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奠定了堅實基礎,是保障億萬民眾飲水的安全線,是復蘇萬千河湖的生態線,更是暢通南北經濟的生命線。
清渠北上,中原兒女無私奉獻。新鄭市郭店鎮新李營村,2010年8月21日由淅川縣上集鎮新李營村搬遷至此。除了延續原來的村名,村民們還會用另一種方式回味那割不斷的鄉愁——每年8月21日,大家都不約而同聚向村廣場,一起觀看當年錄制的搬遷視頻,這已成村民懷念故鄉的新民俗。
歷史長河漫漫,總有人燦若星辰。從1958年丹江口水庫開工建設,到“一泓清水送京津”夢想成真,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淅川縣幾十萬移民群眾為了庫區建設和水質保護,“舍小家、顧大家”,拋家舍業、背井離鄉,譜寫了一部蕩氣回腸的動人史詩。
壯大集體經濟,創新產業幫扶方式和社會治理模式,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如今的移民村洋溢著生機活力,涌動著發展熱潮。他鄉成故鄉,曾經如種子一樣散落各地的移民,如今已在新家園長成大樹,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天河圓夢,河南上下傾力支持。以洪澇災害防御為重點保工程安全,以調蓄水庫建設為重點保供水安全,以庫區水源保護為重點保水質安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持續保持Ⅱ類以上水質,供水能力和水質安全穩步提升﹔省十三屆人大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河南省南水北調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通過立法保護南水北調飲用水水源﹔協同開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實施水源地保護、綠色生態屏障帶建設等重大工程,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在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上,河南牢記囑托,勇擔使命,主動作為,當仁不讓。
潤物無聲,中原大地山青水綠。自2007年以來,我省在丹江口庫區及上游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02平方公裡,水源區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初步形成,水土資源的利用率顯著提高,整體植被覆蓋率明顯提升。受益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水,我省受水區域河湖水質提高,水生態系統修復,地下水位提升,綠地面積增加,一幅美麗生態新畫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開。
輸送水源的“水龍頭”,也是連通自然的“生態網”,人工天河綿延千裡,潤澤大地。孟夏草木長,站在鄭州市花園口黃河大堤上極目遠眺,沿黃生態廊道青翠欲滴,滿眼生機盎然,偶有幾隻水鳥倏然一躍,在空中自由翱翔。目前,鄭汴洛沿黃生態廊道道路已全線貫通,串起黃河灘地公園等一批景點,如同一串珍珠,蜿蜒排列開來。
一渠水,一張網﹔一條線,一片綠。一年來,河南牢記領袖囑托,實干篤行,在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送中,讓藍天白雲成常態,“朝霞晚霞歸去來”走入生活,繪就人水和諧的壯美畫卷。
江河水脈重新流動、重新組合,交相輝映於中國腹地。綠色發展的律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追求,渾然凝結於中原大地澎湃激越的復興夢想。
端好中國的碗
倉廩實,天下安。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古今中外,糧食作為一種戰略物資無不受到高度關注。尤其是當前,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氣候變化加劇自然災害,貿易摩擦和地區沖突擾亂國際形勢,進一步凸顯糧食安全的基礎核心地位。
對於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而言,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對於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來說,發揮糧食生產優勢,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是河南當仁不讓的重大使命。
2021年5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陶岔渠首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麥田察看小麥長勢,了解夏糧生產情況,“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保証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殷殷囑托,重若千鈞。河南自覺從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看待糧食生產,把“國之大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干上,全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超過1300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展現河南擔當。
打好糧食生產這張“王牌”。一年來,河南實施新時期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工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打造口糧生產、糧食儲運、食品加工、農業裝備、農業科技、農產品期貨“六大中心”,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從拼經驗、拼氣力轉向拼智力、拼技術、拼管理。如今的田野裡,90后在地頭輕點手機,智能灌溉、農用直升機等“硬核裝備”一應俱全,麥田裡的“后浪”們把糧袋子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2021年9月23日,省委書記樓陽生為神農種業實驗室揭牌。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重大技術攻關,再到突破性品種培育,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打造匯聚南北方、覆蓋糧蔬果、貫通產學研的種業創新鏈條,打造現代種業強省,“種”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打好種業翻身仗中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中國人的飯碗裡將盛更多的河南糧。
樹立大食物觀,河南強化糧食產業“三鏈同構”,延長食品產業鏈,實現“產得多”向“買得好”轉身,促進種業、糧食、食品聚合發展,建立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從信陽毛尖、溫縣山藥,到西峽香菇、衛龍辣條,一大批馳名中外的農產品品牌,托起河南食品生產“穩穩的幸福”。
謀劃鄉村振興這項“事業”。獨山腳下,南陽藥益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的車間裡,一捆捆艾草被去粗取精,產業鏈“一條龍”讓中醫藥實現從“草”到“寶”的華麗轉身,成為拉動鄉村振興的引擎。
一年來,我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嚴格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扎實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打造多彩農業之路,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農民持續增收……根基深扎泥土,枝葉沐浴陽光,鄉村振興這棵大樹就一定會枝繁葉茂。
產業旺,鄉村興。一場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正在河南上演——路通了,街寬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景色美了,風氣正了,老鄉臉上笑意洋洋﹔腰包鼓了,底氣足了,家家戶戶都守望自己的“小確幸”……歷史在紙面上書寫,也在廣袤沃野上翻騰。
做好共同富裕這篇“文章”。淅川縣九重鎮鄒庄村,飽滿的獼猴桃挂滿枝頭,直播間裡的農民主播應答如流,為各路網友“帶貨”﹔九重鎮張河村,軟籽石榴產業紅火可人,當地村民腰包越來越鼓﹔輝縣市常村鎮倉房村,座座香菇大棚比肩而立,訂單紛至沓來……
富起來、美起來、強起來,實現共同富裕,壯大集體經濟是重要途徑。秉持“扶持資金項目化、項目資產集體化、集體收益全民化”的思路,催生出一大批特色鮮明的專業村,在致富的康庄大道上,河南中氣十足。
縣域強,中原興。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共同富裕才能“起高峰”。長垣市的起重、臨颍縣的休閑食品、睢縣的制鞋、民權縣的制冷、鄢陵縣的花木……近年來,我省縣域經濟形成了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新格局。找對路子、唱准調子,就能最大限度釋放活力,按下共同富裕的“快進鍵”。
笑扶岩石看飛泉,流水隻向大海翻。牢記囑托、不辱使命,黃河之畔的中原大地,正以愈加雄健的姿態,煥發出日新月異的活力。
守好人民的心
初夏五月,陽光洒滿鄒新曾的農家小院。“兒子農家樂辦得有聲有色,兒媳電商直播收入可觀,孫女考入心儀大學,孫子有望考取不錯的大學……”69歲的鄒新曾細數著一年來自家的可喜變化,笑得合不攏嘴,“日子越過越有滋味,越過越有盼頭。”
一年前的那個美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對移民群眾的牽挂,走進淅川縣九重鎮鄒庄村,走進鄒新曾家的小院,與一家三代圍坐在一起聊家常、談變化。
2021年,恰逢“十四五”開局起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現代化河南建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一年來,河南牢記領袖囑托,以百姓心為心,為實現“兩個確保”頑強拼搏,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奮斗,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河南落地見效,以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就,在廣袤的中原大地上書寫奮進新時代的河南答卷。
千軍萬馬澎湃“第一動力”。把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作為“十大戰略”之首,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河南雄心萬丈、周密布局。成立省科技創新委員會加強對戰略實施的領導,重建重振省科學院,重構重塑省實驗室體系,建設一批省產業研究院和中試基地,打造鄭大、河大“雙航母”,培育“雙一流”第二梯隊,高標准建設中原龍子湖智慧島,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証、技能河南”建設……創新發展已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主旋律、最強音,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廣泛共識、扎實行動。
2021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千億元,技術合同成交額首次超過6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同比分別增長33%、28%。今年一季度,企業研發費用快速增長,新產業新產品及相關投資增長較快……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共生耦合,打造體系化、任務型、開放式的創新聯合體,中原大地“第一動力”激蕩澎湃,正向著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勇毅前行。
千方百計穩住經濟基本盤。堅持“項目為王”,自2021年7月起,每個季度一期的全省“三個一批”項目建設活動已滾動進行至第四期,“項目為王”導向鮮明,通過抓項目來促進有效投資,增強發展動能。四期“三個一批”共簽約、開工和投產4000多個項目,總投資近3萬億元,全省上下干事創業的精氣神不斷提升,中原大地奮勇爭先的號角日益嘹亮。實施“萬人助萬企”,把惠企紓困作為促進經濟健康運行的著力點,出台一攬子政策“組合拳”,既涉及階段性惠企舉措,也事關企業的長遠發展。2021年,幫助企業解決問題4.9萬個,新增減稅降費255億元,經濟穩定恢復。今年一季度,全省經濟主要指標增速與全國的差距明顯縮小或高於全國,經濟發展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總體實現“開門紅”的預期目標。
千帆競發搶抓戰略機遇。河南—柬埔寨—東盟“空中絲路”正式啟動﹔河南中歐班列統一命名為“中豫號”,河南“鋼鐵駝隊”全新“團跑”……立足交通區位優勢,發力樞紐經濟,推動“四條絲綢之路”融合並進,提升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開放能級,高水平建設河南自貿試驗區2.0版,開放強省建設步伐加快,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去年全省進出口總值突破800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
推動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質進位,鄭州都市圈從“1+4”擴容到“1+8”,打造面向國際競爭、支撐中部崛起的高能級現代化都市圈。實施縣域放權賦能、財政直管和“一縣一省級開發區”改革,縣域經濟煥發新活力﹔在全省實施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分類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全面深化改革,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支撐越來越強。
千絲萬縷心系民生民情。春節后,我省第一時間發布了2022年10件重點民生實事清單,其中4個“老面孔”、6個“新成員”。無論清單如何變,問計於民、問需於民的出發點始終不變,讓人民滿意、用實績說話的標准始終不變,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的承諾始終不變。
災后重建中,水利設施更完善、房屋更堅固,城市既有面子又有裡子,更能承載“詩和遠方”﹔常態化疫情防控,社會管理更加科學細致,關愛引導更加人性化﹔落實“雙減”舉措,家長們少了焦慮煩憂,孩子們多了學習快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壯”民生工作,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老百姓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千錘百煉鍛造能力作風。對河南而言,過去365天極不平凡。錯綜復雜外部因素沖擊之下,特大災情疊加多輪疫情,發展遭遇難以想象的困難挑戰,廣大黨員干部經受了難以磨滅的考驗和洗禮。
“7·20”特大暴雨中,新密市民警楊旭恆勇救51名群眾卻被洪水沖走,憑借頑強毅力和過硬素質成功自救﹔管理著30多個小區的商丘市睢陽區金世紀社區黨支部書記陳衛東,維持核酸檢測秩序、保障居民生活需求,早已習慣了“朝六晚七”的工作常態……“7·20”特大暴雨中,376萬名黨員、18.8萬個基層黨組織,與群眾苦在一起、干在一起、融在一起。一輪輪疫情防控中,千千萬萬黨員干部在堅守中彰顯一肩擔當,踐行“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樹立了對黨忠誠、一心為民的良好形象。
“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開展以來,16位省級領導征集分管領域重大問題63項,形成省級層面重大問題清單,帶動市級層面梳理形成重大問題清單374項,以上率下做示范。積極推進年輕干部“墩苗育苗”常態化,造就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開展強基固本三年行動,大抓基層基礎,推動基層減負,基層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淨化政治生態……廣大黨員干部以理想信念鑄魂立心,以組織建設夯基固本,以自我革命壯骨強筋,挺起擔當的鐵肩膀,練就成事的真本領。
獨山腳下的南陽月季博覽園裡,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10個色系的2000多種月季正次第綻放,猶如一張張笑顏。百年古樁、一樹多花,姹紫嫣紅、綠蓋疊翠,一派生機勃勃。
錦簇花團,仿佛仍在回味著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搖曳身姿,似在品味幸福生活,眺望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策劃:董 林 劉雅鳴
統籌:張學文
執筆:李 兵 薛世君
丁新偉 悅連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