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留下一座“不走的科學院”(河南科技發力了)

——“科技經濟融合發展的河南探索”之一

柯楊 師喆
2021年12月10日08:01 | 來源:河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留下一座“不走的科學院”(河南科技發力了)

  田振邦科研團隊的研究員在實驗室內做實驗。本報記者 鄧放 攝

  編者按

  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的驅動。建設現代化河南的征程中,如何讓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這是時代留給我們的一道必答題。

  院地合作、校地合作、院城融合……當下,全省各地開展積極探索,破解科技體制改革難題,打通科技和經濟融合發展的關鍵環節。今日起,本報推出“科技經濟融合發展的河南探索”系列全媒體報道,聚焦改革亮點,解碼深層原因,展現進展成效。

  □本報記者 柯楊 師喆

  今年10月,首批8家河南省中試基地揭牌。作為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產業生態,建設國家創新高地的又一具體行動,我省在強化科研成果轉化、建立健全技術轉移機制上所作的努力令人矚目。

  一邊是手握眾多成果的科研專家,一邊是急需注入發展新動能的地方產業。怎樣建立起一個“研發中心—中試基地—產業園”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讓兩者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豫西北小城沁陽率先作答。河南省科學院與沁陽合作建設科創園,並依托科創園,成立河南省環保與精細化工新材料中試基地。之所以能成為首批揭牌的省中試基地之一,正是因為從2020年投用以來,源源不斷的科技成果在這裡被催化,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為破解成果轉化難題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一座小城發展模式的“解鎖”

  走進位於沁陽市沁南產業集聚區的沁陽科創園中試基地,很難想象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爛尾樓。如今,科研人員穿梭其中,專業實驗室、中試生產車間前后貫通,這裡是如何“解鎖”創新人才引進難、傳統產業升級難、新興產業培育難重重關卡的?

  “集中試園、創業園、產業園和科技企業孵化器於一身,省科學院首創的這個‘三園一器’運營模式,為沁陽構建了研發—中試—轉化—生產的全過程支撐體系,成為給當地定制的‘發展密碼’。”12月6日,科創園運營中心副主任李青娟介紹道。沁陽在精細化工、動力儲能、玻璃鋼等領域具備產業基礎,又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對科技支撐和智力支持的需求極為旺盛。

  為此,省科學院從院內及省內外高校,引進26個與當地產業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科研團隊,在中試園形成“創新團隊+專業實驗室+中試車間+綜合服務”的完整鏈條,培育創新平台和科技型企業,推動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除了科創園,在沁北產業集聚區,配套的創業園與產業園也在加速建設。

  “以前想請教專家真難啊!在科研院所、高校轉幾圈,都不一定能見著面。有了科創園,專家就在家門口工作,還能手把手教我們解決技術難題。”沁陽一家企業負責人感慨地說。

  沁陽科創園成效初顯后,鄭州、洛陽、南陽、三門峽、漯河等市紛紛主動聯絡省科學院,洽談院地合作事宜。省科學院副院長高正龍說:“我們將著力打造更多體制機制靈活、服務特色鮮明的中試服務平台,在全省范圍內實現‘科技成果有承接,企業需求有源頭’。”

  一位實驗室負責人的雙重身份

  把刺鼻的二氧化硫等氣體收集到特制設備裡,經過吸附處理后,污染排放濃度大幅降低,實現近零排放。對化工為主導產業之一的沁陽而言,這項技術意義重大。

  “過去本地沒有專業的檢測和處理機構,老百姓投訴后,企業隻好減產。現在有了有效處理方式,企業解放了手腳,效率和效益都大幅提升。”沁陽科創園中白國際聯合實驗室負責人、省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田振邦說。

  從科創園受益的不僅有企業,也有田振邦這樣的科研人員。他指著展櫃裡的一排功能材料纖維說:“這些材料我們多年前就研發出來了,因為缺少中試條件,一直沒能實現產業化。”

  科技成果要實現產業化必須經過中試,但科研院所受體制機制、場地經費、平台渠道等限制,科研人員轉化與創業積極性不高,中小微企業更是無力承擔成果驗証的風險,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遲遲難以打通。

  科創園開建后,通過集聚政府要素和商業化運營模式,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低成本創業的平台,中試車間前兩年提供免費孵化——類似這樣的優惠條件,激發了不少人的創新創業熱情。田振邦團隊就是省科學院首批入駐沁陽科創園的科研團隊之一。

  研發成果通過中試放大后,田振邦又多了一重身份——中白(沁陽市)環保設備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有了場地和資金支持,有了生產經營資質,田振邦團隊迅速實現了材料生產產業化和設備制造標准化,目前已經與沁陽本地20余家有環保需求的企業建立了合作聯系。

  一種合作模式的闖關探索

  “沁陽模式”為何能在短時間內取得好成績?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內出台一系列鼓勵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政策,省科學院積極開展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探索,四處考察尋找適合的產業化落地空間,讓科研人員和科研成果都能“走出去”。

  “過去我們也經常與地方企業短期合作,派專家就某個項目進行技術指導。但‘輸血’遠不如‘造血’,我們想通過這種新模式,為地方打造一個不斷‘造血’的創新平台,留下一個‘不走的科學院’。”沁陽科創園負責人劉紅雲說。

  如今,沁陽科創園科技企業孵化器已孵化科技型企業30余家,中試基地成功中試轉化科研成果30余項,預計項目全部穩定達產后年產值20億元以上,為沁陽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比經濟效益更可貴的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劉紅雲說,沁陽科創園未來還將設立專業實驗室、中試共享平台、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等,將人才集聚效應不斷放大,有效解決地方上高層次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用不好的難題,為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興產業戰略集群提供源頭技術支持。

  沁陽科創園成效初顯后,鄭州、洛陽、南陽、三門峽、漯河等市紛紛主動聯絡省科學院,就院地合作事宜進行洽談。

  “當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奮力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河南省科學院將搶抓重建重振機遇,建成新型研發實體和匯聚創新資源的平台,為實現‘奮勇爭先、更加出彩’貢獻力量。”河南省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宋克興說。

(責編:黃莎、辛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一條留言,讓群眾的出行更方便
  • 與死神“打賭”21年 從小伙熬成爺爺
  • 尋找故土思念的答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