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丹江湿地保护交响曲

2022年06月27日14:45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6月的丹淅大地,阳光灿烂,绿意盎然。

天光云影共徘徊,万类霜天竞自由。走进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丹江湿地保护区),呼吸和心跳都和这浩渺的碧水、连绵的青山、苍茫的湿地一样,顺畅,安然。

如何坚持依法治理,怎样确保依法护航?多年来,淅川县积极普法、科学用法、严格执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迈出坚实步伐,全县生态保护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渠首所在地水质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设立的县级保护区,到省级保护区,到2007年升格为国家级保护区,总面积达641平方公里的丹江湿地保护区成为河南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更是呈现无限生机,奏出和谐交响:

水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鸳鸯,在觅食,在游弋;

水下,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桃花水母再现丹江;

滩涂,柳树、枫杨、芦苇、荻花、香蒲随风起舞,荷叶田田;黑鹳、黄胸鹀、灰鹤、栗喉蜂虎、白琵鹭等珍稀鸟类嬉戏其间,其乐融融;

山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连香树、杜仲、黄山梅郁郁葱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勺鸡、雕鸮高歌浅吟,二级保护动物豹猫、中华斑羚和“三有”保护动物狍子、麂子自由奔走。

淅川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丹江湿地保护区以保护典型的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保护为宗旨,肩负着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第一乐章【执法者】

董铁栓的右脚踝崴住了,走路很不方便。

为了调查清楚一起湿地毁林事件,给公安部门提供详实的调查案卷,身为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科科长的他和同事们已经记不清,从县城到案发地,来回跑了多少趟。前一天,就在他离开滩涂上车的那一刻,一个趔趄,他崴住了脚。

董铁栓说:“保护处上下认真履行职责,除了加强日常巡护,还主动与公检法部门合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让保护区的天更蓝、水更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2020年以来,丹江湿地保护区共开展联合执法6次,制止违法行为80次,立案15起,转交法院强制执行8起;生态修复湿地9000余亩,优化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1000余亩……

2022年6月5日是第51个世界环境日。5月31日下午,淅川县法院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近3年办理的环境资源类案件情况,公布了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申请执行段某行政处罚案、方某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王某盗伐林木案、刘某非法狩猎案、王某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等5起环境资源刑事犯罪典型案例。

执法者也是普法者。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经常利用各种载体说法、普法。《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的6月1日,他们专门开展了宣讲活动,深入乡镇、社区、校园,开辟湿地保护课堂,以案说法;举办了丹江湿地珍稀动物摄影展览,展示湿地保护的成效和秀美的淅川山水。长期坚持不懈的法治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湿地区域内群众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

在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了十多年的副主任吴廷会,耳闻目睹了多起群众自觉保护珍稀动物的事例。前些年冬天,大石桥乡西岭村村民刘国忠捡到了一只一身黑羽的受伤大鸟,找来小鱼小虾精心喂养后,打电话给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送到县城。专家鉴定后,确认是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管理处随即在县中心广场召开大会,宣讲爱鸟法律知识,并对刘国忠予以奖励。人们高兴地说,丹江的最大支流就叫鹳河,多年见不到的黑鹳终于“回家”了。如今,每年从西伯利亚到丹江湿地越冬的黑鹳逐年增加,去年观测到60多只。

退休干部苏聚财回乡探亲,在集市上见到有人在售卖一只受伤的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当即掏钱买下送到了野生动物救护站;村民盛中华、贾红斌捡到一只红腹锦鸡,也都送到保护区管理处。两只二级保护动物经治疗后,都放飞了大自然。

第二乐章【修复者】

保护湿地很重要,对湿地开展修复也是保护。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项目管理科副科长、驻老城镇官福山村第一书记熊复冉,正与同事一起参与大石桥珍稀鸟类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建设。该项目位于丹江口库区大石桥乡的消落区内,将进一步修复湿地5000余亩。

熊复冉说,该区域内曾经存在人为围垦湿地、偷采砂石,造成废弃沙坑连片、大量砂石裸露等情况,对鸟类栖息造成了不利影响。近年来,保护区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在该区域广泛栽植芦苇、荷花、千屈菜、香蒲、茭白等耐水植物,又利用水系连通、退耕还湿、生态隔离等措施修复湿地,通过投放鱼虾、构筑鸟类栖息生境岛等方法在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让这片鸟类家园的环境更美好,使该区域人、岸、水、鸟、鱼、花、草成为和谐的生命共同体。

丹江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保护区内以黑鹳为代表的鸟类由2014年的100余种上升到2021年的409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3种增加至19种,成为华北鸟类重要的迁徙通道。在2021年联合国第十五次生物多样性大会上,丹江湿地保护区报送的丹江湿地生态修复成果,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在丹江桥保护站,记者见到了刚刚从湿地巡护归来的站长刘永杰和巡护员袁克勇、王建旗。这个只有六七名工作人员的保护站,却担负着大石桥、滔河两个乡镇内近15万亩区域的湿地保护工作。不远处,一座全新的保护站正在兴建。

在淅川,湿地巡护员多数是当地村民兼职,一个月也只有五六百元补贴。但袁克勇、王建旗说起自己的巡护工作都是特别开心,通过巡护,他们认识了很多过去见不到的鸟儿。

对生态修复成效感受最深的当属来自本地生物多样性协会的湿地保护志愿者、鸟类摄影家杜卿。

记者跟着杜卿,漫步在大石桥乡柳家泉滩涂。这里曾是秦设丹水县治和柳家泉汉墓群所在地,一眼清泉仍在汩汩涌流。因为喜欢野生动物,杜卿用20年时间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作为一名资深爱鸟人,近三年,杜卿一头扎进丹江湿地,找鸟,观鸟,拍鸟,爱鸟。虽然又苦又累,但每当遇到那美丽的飞羽精灵时,苦和累都化作意外的惊喜。在他的长焦镜头里,蛇雕、凤头鹀、栗耳凤鹛、灰翅鸫、棕腹仙鹟、栗喉蜂虎……一只只活灵活现,自由自在。他曾听到有人说,丹江湿地一定有特殊的魔力,才会吸引着这么多鸟儿。他说:“哪有什么魔力,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不同鸟类生境的提升营造,加上人们的悉心呵护,才是众鸟翔集的根本原因。”

第三乐章【爱美者】

淅川,丹江、鹳河滋润的一方沃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

自丹江口大坝修建开始,半个多世纪内,淅川县先后移民36.7万人,2012年前又关停了上百家可能对水质造成污染的创税企业。淅川人的说法是,一切为了南水北调,一切为了生态保护,也因此铸就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淅川移民精神。王志斌在担任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主任之前,长期在乡镇工作,曾经参与、见证过原国务院研究室派驻毛堂乡银杏树沟村第一书记王涛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建设美丽家园的全过程。银杏路通往玫瑰谷,生态游带火农家民宿,生态文明之花在芈月山绚丽绽放。

到保护区工作两年多来,王志斌和34名干部职工、35名巡护员一起,不分寒暑,奔波在湿地的每一个角落,也是感触良多。他说,“淅川人民的奉献精神正在不断升华”,淅川人民和湿地保护工作者已经从“挖井人”变成了“护井人”“护水人”“护鸟人”!

淅川县盛湾镇境内的四峰山主峰是淅川第二高峰,山高林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淅川革命先烈马水平等人经常在这一带活动。

革命者的情怀激励着年轻的湿地保护工作者。身为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社区事务科科长的袁耿,还兼任盛湾保护站站长。他和盛孝峰等7名巡护员,与野生动物救护站的李杰等人,常年巡护在四峰山及其周边,还在人迹罕至之地安装了30台红外监测相机,记录到很多珍稀动物的活动踪迹。每次去提取数据、维护设备,上下山一趟就是一整天。

吴占东是四峰山下的横山村支书,也兼任巡护员。横山村已经建起了红色革命纪念馆,红色游吸引了县内外众多游人。吴占东说:“生态保护好了,来旅游的人会更多!”

2020年4月,通过公开招聘,44岁的王金喜成为湿地巡护员。在这个位于上集镇鹳河旁的丹江湿地保护区竹园保护点,王金喜是唯一的巡护员。他有一本小小的蓝皮巡护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每天的巡护工作和学法心得。随意翻到其中一页,是今年4月27日的日志:“今天巡护的是武贾洲村东的武岗。近期,村民贾某在维修房屋,必须紧盯施工进度,防止破坏保护区……”

竹园村民周国旗家就在竹园保护点附近,说起湿地保护,老人笑容满面:“现在大家可自觉了,没人去毒鸟、逮鸟。你看,村前不远就是鹳河,村后的渑淅高速公路也快修通了,以后俺这儿美着哩!”

是的,美好生活需要美好生态。南水之源,大美淅川,更美的是爱美、护美的心灵。(淅川县委宣传部李雪山吴元成供稿)

(责编:黄莎、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执勤交警身上制服温度高达58.7℃
  • 尉氏大型自走式喷灌机可用手机控制
  • 瞧!农田里的“科技范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