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扶老携幼听宣讲 梁海磊如何让政策理论变成群众“心头念”

尚明桢 
2021年09月24日14:44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宣讲现场。张杨摄

初秋午后,南阳市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楼的办公室内,一位六旬老人正在奋笔疾书。老人左手边的层叠文件被翻得凌乱,右手边茶杯中的半杯水已经凉透。

老人叫梁海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宣讲(志愿)团团长,中宣部2020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河南省委宣传部讲师团特邀专家,河南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级百姓宣讲团成员。

投身宣讲事业40年,梁海磊每到一处宣讲,听众上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孩童,人潮簇拥,场面热烈。究竟是怎样的宣讲,怎样的魅力,竟让宏观抽象的政策、理论变成了广大群众爱听、想听的“心头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花甲老人的宣讲事业,倾听他背后的故事。

宣讲现场。资料图

一颗初心 满腔深情

1989年,梁海磊从高校团委书记岗位调整到宣传部工作,他主动提出到基层宣讲,面对党徽向组织承诺:忠诚党的宣传事业,从理论宣讲做起,宣讲从自己做起。同时,这也是对父亲的承诺。

每每看到桌上陈列的党旗,仿佛能看到父亲临终前用颤抖的手抄写下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仿佛能听到老人家生前经常的嘱托:“不仅自己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还要让更多的人成为明白人。要给老百姓多讲共产党的‘好’,共产党为什么‘中’。”

承袭父亲对党的忠诚与嘱托,怀揣自己对宣讲事业的赤诚与追求,梁海磊奋笔于堆积成山的书籍资料中,奔走在田间地头、街道工厂里,手托一杯清茶,所到之处皆可为讲台。

他到过全省大部分地市,从三门峡的地坑院到南阳的伏牛山,从黄河边的濮阳到南太行的新乡,从乡村到学校、从机关到社区、从车间班组到军营,每次讲课,他都做足功课:早晨不到6点起床,晚上备课到12点以后,为的是更加接地气、有人气。“为了第二天的课能更精彩,少睡几个小时都值得!”梁团长的课,总像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润人心底。

“带着忠诚宣讲,带着信仰宣讲,带着责任宣讲,带着情怀宣讲。为百姓解思想扣子,让党员群众把党的政策听了之后心里亮堂堂的。这是我的精神追求,更是我的初心和使命。”梁海磊说。

宣讲现场。资料图

一片赤诚 尽心钻研

2010年夏天,在一个乡讲课结束后,一位乡干部对梁海磊说:“讲得很好,就是讲得太好了,俺听不懂。”梁海磊回来后写了自己的宣讲日记:“乡村不是大学课堂,不是理论研讨会。要学会‘掰开揉碎’‘添油加醋’——因为:听得懂才是硬道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梁海磊将理论书籍翻了又翻,政策报告看了又看。他还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倾听基层一线的呼声和反映,收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近500个,撰写了600多万字的笔记。

“百姓宣讲一定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会说普通话,也会说方言和土话。但通俗不是庸俗,我们要坚守住‘党课标准’,带入‘百姓情怀’,使用‘群众语言’。”梁海磊时刻告诫宣讲团团员们,基层理论宣讲,要善于分解、善于提炼、善于细化。小故事里有大道理,小观点中有大理论。

为了把百年党史讲到老百姓心坎上,改变老百姓对理论宣讲高不可攀的看法,梁海磊常年在四个字上下功夫,那就是“实、新、细、活”。他宣讲的课程,都是根据宣讲对象“定制菜单”,既讲清理论观点,又讲透实践要求,力争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地把故事讲好。

给学生讲课,梁海磊会利用课本里学过的红色故事“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可爱的人”,用讲好身边的党史——“南阳第一支部的故事”“芳林酒厂的故事”“宛东战役的故事”来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恢弘历史。

而给乡村百姓做脱贫攻坚主题宣讲,他则用“半条被子”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明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宛城区溧河乡沙岗村袁根、十里铺村张久爱等脱贫典型,把深奥的理论用鲜活的语言娓娓道来,以身边人教育、激励身边人。

“梁团长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基因’点醒了我,咋能让自己家不穷,只能靠自己。课后我打消了让儿子休学的念头。带着干粮,带着一杯水到南阳,到人家家政服务课堂上学习。学成回来,我把村里面的妇女召集起来,给她们讲咋做家政,慢慢地组建了自己的家政服务队伍。”谈及梁海磊的宣讲课,张久爱至今记忆犹新。如今,张久爱已顺利脱贫,家政服务风生水起,儿子也成功入学,2020年保送到国防科技大学上研究生。

“最近梁团长又给我们讲了乡村振兴,我又一次豁然开朗,趁着村里的帮扶计划在地里搭起大棚,拾起自己农民的老本行,还有农业专家给我技术指导,今年六七月份种的西瓜收成就有两三万。”

知民情方能解民忧,梁海磊不断地深入了解百姓关注的问题,揣摩百姓的心理,用百姓的语言讲故事,在一次次的宣讲中提升自己与基层干部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为未来每一个下一次的宣讲不断打磨自己。

宣讲现场。资料图

一世人生 为党发声

“每次宣讲,我都能切切实实感受到老百姓对党的理论的渴望,感觉自己有责任把理论讲到实处。现在我虽然退休了,可还是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余热。”只要谈及宣讲,梁海磊总是会充满斗志与热情。

累计宣讲3500多场(次),撰写了600多万字讲稿,制作课件300多个,发表理论作品和宣传文章200余篇,撰写了40多个文艺脚本,每年讲党课200余场(次)。梁海磊退休后,谢绝高薪聘请,每年参加志愿服务近2000个小时。他记下来的厚厚的21本日记,日记里有“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人民的故事”“讲课心得”……这一个个数字之下是梁海磊多年来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他融理论宣讲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用理论宣讲与故事、文艺演出、线上等方式结合,让理论在群众眼前活起来。

2021年春节刚过,梁海磊已经讲了43节课。夜里灯光下有他埋头笔耕的影子,白日雪地里有他留在乡间、街道的脚印。他废寝忘食,不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的工作,让家里人非常担心,但又拗不过这个“倔”老头,只能妥协要求他随身携带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只要条件允许,我愿意,也会一直宣讲下去。”他的语气风轻云淡,眼神却带着决然的坚定。

梁海磊常说,理论宣讲要有“工匠精神”,还要有“耕耘意识”。多年来,他的宣讲深受党员群众的喜爱,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百姓身边的思政老师”“小地方的宣讲大工匠”。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为党发声,诲人不倦。梁海磊并未独行,在他的带领下,宛城区百姓宣讲团深耕基层,从当初的7人,发展到今天的56名骨干共120名宣讲员,牢记“坚守初心、率先垂范、守正创新、见贤思齐”的守则,一次又一次播撒党的“和风细雨”,收获党员群众的“精神硕果”。

“我想一辈子为党和人民当宣讲员。”带好他的标配:党徽课件讲课稿、一杯清茶、降压药和速效救心丸,梁海磊又奔赴到下一场宣讲中。

(责编:辛静、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防疫中的七夕
  • 河南第一封高考录取通知书已送达
  • 点赞暴雨中的橙色身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