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2011年6月25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县九重镇的邹新曾与748名村民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至此,村子改名邹庄村。
从那时起,邹新曾就没忘记过这个日子。
10年间,在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润泽北方大地的同时,像邹新曾一样的移民们也“落地生根”,过上了新的生活。
一张全家福背后的乡愁
16公里,是邹新曾和故乡的距离。
“已经10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搬迁那天的情形,邹新曾至今清晰记得:一排排挂着红色条幅的大巴,在油坊岗村村口等待,全县的干部都来帮忙,一通搬拉腾挪,车队启动。
“多少还是会想念老家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邹新曾经常会骑着电动车到16公里外的老家看看,虽然如今的老家成了一个大水库。
邹新曾说,最近总是梦见老家,红砖房、小院子……他家中一直保留着一张全家福,放在客厅。
全家福上有邹新曾一家13口人,他们身后是一座瓦房,这是唯一留存下来的记录老家房子的照片。
“这张照片我们会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后辈都记得老家的样子。”邹新曾的老伴儿全德飞说。
虽然对故乡念兹在兹,但邹新曾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舍小家为大家,我们觉得值。”
日子越来越兴旺
2011年,油坊岗村永沉水底。16公里之外,邹庄村崛起。“搬迁前的老家,走的是泥巴路,吃水用肩挑。村民们守着土地,很少有人出去务工,人均年收入仅3000多元。”邹庄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
2011年搬迁之后,当地政府按每人24平方米的标准分配住房,邹新曾和村民都住上了新房。
走进邹庄村,一栋栋二层小楼整齐排列,街道宽阔、基础设施完备。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邹玉新说,邹庄村立足紧临渠首快速通道的区位优势,把全村662亩土地流转给京都果园农业有限公司,发展莲藕、猕猴桃等特色产业,打造集采摘、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园。
盛夏,果园内尚未成熟的猕猴桃高挂枝头。村民张光先负责这些猕猴桃的防虫、剪枝、采摘工作,她告诉记者,在果园工作,月收入2000元左右,流转土地获“租金”,基地务工拿“薪金”。去年,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元。
10年过去了,邹新曾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儿子在家工作,另外两个儿子或就近或外出务工,用双手创造新生活。大儿媳郭春玲,上班之余,做电商直播卖货,月收入2000元。邹新曾在村里做保洁员,一个月可以拿到900元工资。
邹新曾说,一家人通过务农、打工,年收入逾10万元。在邹新曾家中,有一张新的全家福,一家人挨得紧紧的,笑得甜甜的。 (淅川县委宣传部 李雪山 尹红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