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九都路11号院年久失修、破旧不堪,雨天污水横流,现在经过改造,不仅整个小院焕然一新,还修了供水供电管网,安装了门禁、加装了电梯,过去好多搬走的住户,现在又想着‘凤还巢’!”正准备搬回11号院居住的市民崔国莉的一番话,道出了这个小区65户居民的心声。
而一直在此居住的74岁老人吴桂兰,正在用轮椅推着她行走不便的老伴在小区散步,谈起小区的今昔巨变,激动地说:“好!好!好!感谢党和政府,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能多活20年!”
一枝一叶总关情。老旧小区改造是洛阳市、西工区的重点民生实事。
作为洛阳市的老行政区,西工区符合老旧小区改造条件的小区共775个,其中建成于2000年底以前符合改造条件的小区有518个,共计住宅楼1616栋、总建筑面积495万平方,涉及居民66378万多户。这个数字承载的,是政府改造老旧小区的巨大压力,更是惠及民生的巨大潜力。
据介绍,西工区2021年计划改造172个小区,涉及居民1.48万户五万余人,改造面积118万平方米。按照市委组团连片改造精神,分片区进行改造,计划改造10个片区。
如今,邙岭路街道办石油路8号院的居民们,经过人像采集后就可以刷脸出入小区了。居民时令金说:“不仅是小区安全管理好了,更让人高兴的是,我们终于能吃上自来水了。”
这个小区建于1989年,共有两栋楼,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是个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小区。改造前,房顶漏水、小区没有大门,丢失东西是常事。最让居民们烦心的,就是小区没有安装自来水管道,一口自备井,让他们将就了30年。
吃不上自来水,事关群众的饮水安全,也极大影响群众的幸福指数。小区改造初期,社区书记郭莉与网格长们用3天时间,逐家逐户征求居民们意见,最后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把吃水问题作为“头号”工程来解决,共铺设管道443米,从此结束了30年依靠自备井吃水的历史。
西工区副区长党国岩介绍,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西工区坚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征集居民意见,让居民从“看客”变主人,主动配合改造,全力支持改造。
“改造后,我们还要问效于民,将小区居民的满意度作为验收的重要标准,真正让居民群众参与到小区提升改造当中。”党国岩说。
坚持“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社区”,从“建起来”到“管起来”“美起来”
“我们这个小区之所以改造得又好又快,这与我们的临时党支部发挥作用分不开。”在行署路8号院,居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这个楼院有多个单位家属院,长期以来各单位分别管理各自的家属楼,有的居民擅自把一楼的空地和楼道走廊划成“自留地”种菜或搁置杂物,改造中居民意见不一,进程缓慢。
根源在哪里?没有党组织心就散。于是,社区成立了“9号楼老旧小区改造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由退休老党员陈谦岳担任。
临时党支部首先统一楼院8名退休党员的思想,两名党员带头清除了自家的“自留地”,居民见状,也纷纷主动清理各家占据的公共空间。此后,党员们配合社区工作人员,一户一户上门征求居民意见,将居民对改造的“谋划畅想”,转化为一条条的改造事项,最终,制定了包括搭建充电桩车子棚、路面提升、水网改造、线盒升级、电子门禁、楼道粉刷等8项措施在内的升级改造方案。
在临时党支部来协调下,施工非常顺利,仅用2个月就完工。临时党支部是既是主心骨,也是“啄木鸟”,监督工程质量丝毫不马虎。“只要有一点瑕疵,就翻脸不认人!”施工负责人贾宗会笑着说。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西工区深入开展“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以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造成效,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汉屯办健康新村社区是一个拥有18栋楼、60个单元的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加强社区管理,做好“后半篇文章”?汉屯办指导社区积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实现“自治、法治、德治”,让群众的事情自己管、群众的事情自己办。如今,一个个小区文明和谐新风劲吹,成为美好生活的幸福港湾。
西工区委书记王进说:“西工区老旧小区多,无主管楼院多。西工区先后完成了51个老旧小区134栋楼的提升改造,惠及1.4万户居民5万余人。老旧小区的成功改造,得益于坚持‘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社区)’,实现了由‘建起来’、‘美起来’到‘管起来’的根本转变,让老旧小区改造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惠民工程、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载体、推进城市更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为我们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成功探索。”(洛阳市西工区委宣传部张玉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