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新乡市昌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在田间检测喷雾机。 本报记者 邓放 摄
□本报记者 李运海
6月3日,赤日炎炎,地面温度超过40摄氏度。在商丘市睢阳区路河镇岳庄村的一块麦田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掐下一个麦穗,在手中揉了揉,吹掉麦糠,仔细观察着麦粒。他说:“麦粒发亮、饱满,看来今年依然是个丰收年。”
他就是农业农村部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首席专家、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省农科院研究员许为钢。他培育的“郑麦9023”“郑麦7698”等强筋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种植,深受农民喜爱。2019年,他培育的中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通过国家审定,并开始在黄淮麦区大面积种植。
这不,虽然天气炎热,许为钢还是来到田间地头,查看“郑麦1860”的长势。他说:“麦收三件宝:穗多、穗大、籽粒饱。目前看,‘郑麦1860’在这三个方面都实现了育种的目标,农民种植高产、绿色的小麦不是梦想。”
如今,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广强筋或弱筋小麦,为什么许为钢要全力推广中强筋小麦品种?他说:“小麦育种工作者要根据国家的需要、产业的发展和品种改良的趋势,努力选育国家需要、农民喜爱的品种,要让国人碗多装河南粮。”
他说,我国已在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的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用我国选育的强筋、弱筋小麦做出的面包和蛋糕,与用进口小麦做出来的没有什么区别,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也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很多强筋小麦、弱筋小麦亩产偏低,如果不加价收购,农民不愿意种;二是一些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不够强,易发生病害、倒伏等,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许为钢说,中国80%的面制品是面条和馒头,小麦育种要瞄准中国人的主流消费习惯,在不放松面包、饼干、糕点所需的强筋和弱筋品种选育的同时,注意根据中国人的饮食需求培育出更适合做高端面条、馒头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就是这样的品种。
商丘市梁园区谢集镇今年种植“郑麦1860”共1.4万多亩,如今正在收割。一名农民告诉记者,去年听说这个品种亩产高达1500斤以上,他就试试种植了10亩,想不到这个品种长得这么好,今年虽然有倒春寒,但这个品种抗倒伏、抗倒春寒,产量依然很高。
谢集镇政府负责人介绍,“郑麦1860”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议论的热点品种,今年秋收后该镇将推广种植30万亩。对此,许为钢颇感欣慰。他说,作为一名小麦育种工作者,看到农民喜爱种自己培育出的小麦品种,很高兴。中国的耕地有限,要想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就要培育高产、绿色的小麦品种,让农民种地能赚更多的钱,让群众能吃到更高品质的面条和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