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鎮平:“小蔬菜”作出“大文章”

立夏時節,萬物生長。行走在鎮平縣郭庄鄉的田間地頭,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在孫樓村的大棚內蔬菜一片綠意盎然,這裡的西紅柿、小白菜、菜心等蔬菜進入了收獲期,空氣裡氤氳著蔬菜的清香。菜地裡的工人們忙碌著,嬌艷欲滴的新鮮蔬菜裝箱,通過物流車發往鄭州、襄陽、武漢等周邊大中城市......
“17小時能將菜心從郭庄送達廣州、香港的商超菜場,確保菜品的新鮮和優質”華泰農無公害蔬菜基地負責人郭慶雲說。品質高、服務好、快捷方便、價格適中讓這裡的供港蔬菜成為“香餑餑”,“種菜”多年的郭慶雲顯得信心滿滿。
蔬菜種植在當地頗有名氣,源於像華泰農這種常年生產供港蔬菜的公司加持,特色種植業讓群眾增加了收入。華泰農無公害蔬菜基地總投資3000余萬元,流轉土地2500畝,常年穩定供應菜心到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像這樣的蔬菜企業在郭庄鄉有3家,目前僅供港蔬菜6800畝,年銷售額1.1億元,帶動周邊500余名群眾圍繞基地服務就業。
郭庄鄉歷來就有種菜的傳統,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收益高的特點,讓當地政府決定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經過鄉政府、企業和村民集體商議,郭庄把蔬菜種植確定為支柱產業,引導轄區孫樓村、團中村等村打破村域限制,按照“聯合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場+農戶+金融”模式,共建都豐蔬菜專業合作社。
“沒想到,頭一年種植就給了大家驚喜。”都豐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亞敏說。當年收獲各類新鮮蔬菜2400噸,蔬菜主要銷往十堰、襄陽等周邊城市和南陽本地,銷售額960萬元,實現利潤240萬元,合作社常年從事種植業人數120人,社會效益達400余萬元。
嘗到“甜頭”的當地政府動員各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村組干部帶領群眾以一畝折1股方式把土地集中流轉到合作社,採用“村集體資產統一評估、資源統一管理、資金統一使用、產業統一規劃、風險統一承擔”的“五統一”管理模式,與企業“訂單式農業”相呼應,轉變發展思路,實現蔬菜產業快速落地。通過“黨建引領、村社一體、土地折股、產業富民”的運作機制。
截至目前全鄉18000畝土地,已流轉15000畝,建設出供港蔬菜、大棚蔬菜、想念農場、金魚養殖、天穆養殖、食用菌種植等6個農牧產業基地。已帶動2500余名群眾就業,人均年收入4.3萬元,全鄉村集體增收近百萬元。
創新賦能產業升級,走出傳統蔬菜種植業的老路。郭庄鄉統一制定農業標准化生產技術規程,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証,培育更多優質蔬菜品牌,打造“標杆菜”和“免檢菜”﹔會營銷的蔬菜技術員﹔借助於電商平台作用,讓蔬菜“上網”進城“趕集”,重點培育蔬菜專業營銷大戶,通過對接大型市場、商超、深加工企業等引進、培養蔬菜銷售專業人才,網上銷售直播帶貨,實現蔬菜銷售線上線下雙循環。
健全蔬菜深加工體系。從倉儲、物流、脫水蔬菜生產線入手,打造現代蔬菜產業鏈條,用鏈條經濟帶動產業發展、促進群眾就業、提高群眾收入。蔬菜產業帶來的紅利。郭庄積極與河南農業大學、江蘇綠港等高等院校和現代農業企業尋求合作,搭建以數字化平台為支撐、集“產、學、研、游”為一體的現代化蔬菜產業園,培訓熟練技工、儲備種植技術、引進高端品種、發展旅游農業,培養出一大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鎮平縣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機制活、產業優、群眾富、生態美”為目標,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為導向,以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產業鏈條完整活躍、農業功能拓展延伸為路徑,做大做強小麥、蔬菜、艾草、觀賞魚、食用菌、苗木花卉產業,促進產業融合、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造特色產業體系,培育特色產業集群,筑牢鄉村產業振興基石。(鎮平縣委宣傳部 譚亞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