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博物館,講好新故事(新語)
發掘有特色的表達、找到有共鳴的視角、展現有深度的思考,才能讓傳統與現代“美美與共”
泛黃的卷軸徐徐展開,一隊樂手或坐或立,沉吟撥弦、鼓瑟吹笙,衣袂飄飄間,雅樂聲聲入耳……不久前的國際博物館日,人民日報文化時間工作室、人民網社交媒體部與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合作推出的創意視頻《古樂新聲越千年》,令人眼前一亮。視頻以新鄭歌鐘、王孫誥編磬等9種古代樂器演繹流行音樂,視頻全平台曝光量超1.1億次。網友們留言,“穿越千年的時代強音”“永遠會被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動”。
這條創意視頻是當下博物館面對文化需求升級,探索更多樣打開方式的嘗試之一。保護與傳承,讓寶貴文物得以歷經歲月洗禮流傳至今﹔轉化與發展,方能使文物真正“活起來”“火起來”。發掘有特色的表達、找到有共鳴的視角、展現有深度的思考,才能讓傳統與現代“美美與共”。
據統計,2021年,我國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舉辦展覽3.6萬個,開展教育活動32.3萬場,有7.79億人次觀眾參觀博物館。與此同時,三星堆遺址考古引發關注,一些展覽一票難求,舞蹈詩劇《隻此青綠》翩然破圈,文物文創走俏市場,種種現象折射出人們對博物館節節攀升的熱情。
方寸遺存濃縮博大文明。一件件文物裡濃縮的深厚中華文化底蘊,吸引著人們持續走進博物館。有人選擇成為文物攝影師,用鏡頭穿透時間﹔有人動手復刻出土成果,在斧鑿刀刻中與古人對話﹔有人數十年志願講解,孜孜不倦科普典籍藏品相關知識。從參觀到參與,人們更深入地領略到博物館的美好與力量。
一方展廳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館展陳方式的持續創新,使得人們親近博物館的方式更為多元。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各地各級博物館腦洞大開:在線下,舉辦夜游博物館活動,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穿越古今,推出了解當地特色游覽路線﹔在雲端,虛擬講解員帶觀眾雲游博物館,直播間設在科技考古實驗室,文物醫院小程序裡體驗修復壁畫﹔還有生動可愛的文物表情包、詼諧幽默的文物說唱……可以說,博物館從未離人們的生活如此之近。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今天,博物館早已不只是收藏文物的場所,更呼喚更多人的參與、發現、呵護與激活。博物館的力量不僅來自浩如煙海的典藏珍品,更源於那些沉潛研究的學者、悉心修復的“文物醫生”、匠心演繹的博物館古樂團、創意迭出的策展人和文創設計師,還有每一名普通觀眾的喜愛、傳播和期待。正是這些專注與熱愛,匯聚成文化持續生長的內在力量,讓文明古國的文化河流綿延不絕、源遠流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