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瘠丘陵變身“花果山” 果樹變成“搖錢樹”

【查看原圖】
雷獻超在滿園梨花下忙著除草。馬進偉攝
雷獻超在滿園梨花下忙著除草。馬進偉攝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2021年03月25日16:53

人民網鄭州3月25日電 (常力元)人勤春來早。3月23日下午,魯山縣董周鄉蔡庄村村民雷獻超在滿園梨花下忙著除草,“我家的果園有櫻桃、油桃、蟠桃、酥梨,從5月份開始能一直賣到10月份。”他說。

雷獻超的果園有50畝,在五裡嶺酥梨產業園區屬於種植大戶,年收入30萬元左右。

這幾天,董周鄉舉辦“魯山縣首屆酥梨文化節”,五裡嶺上處處春意盎然,萬畝梨花盛放,引來了如織游人。“這幾天來得游客真不少,有的游客還問我要聯系方式,准備8月份再來買酥梨。”雷獻超笑著說起這幾天的收獲。

“我們以花為媒、以節會友,把這一富民產業做大做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步伐,為全年工作起好步開好局。”董周鄉黨委書記郭超說。

誰能想到,20年前,五裡嶺還是個貧瘠的小丘陵。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按照全縣荒山開發的工作布局,在鄉黨委政府的組織下,董周鄉部分群眾開始恢復林果業種植,目前全鄉種植面積達5.6萬畝,各種林果品種30余種,建成了五裡嶺硒梨產業園區,中心區就在蔡庄村。目前,酥梨年產量達1.5億公斤、產值達3億多元。

近年來,該鄉重點打造酥梨產業品牌,豐富酥梨產品體系,厚植產業歷史文化內涵,努力把酥梨產業的“規模”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品質優勢”“品種優勢”,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促進群眾增收。

2020年以來,為提升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穩定群眾增收渠道,該鄉按照“生態化、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發展思路,從品牌創建、果品營銷、資源整合、基礎設施支持等方面,先后開展了品牌注冊、地標認証、環境治理、路域淨化等工作。目前,已建成硒梨產業文化交流中心,設計了品牌形象及配套應用方案,籌備建設硒梨文化大道,統一硒梨產品銷售模式,實現產業健康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如今的五裡嶺每年春季萬畝花海可以看兩個月,各種水果的採摘銷售可以從五月持續到十月份,五裡嶺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花果山”,滿坡的梨樹是實打實的“搖錢樹”。

與此同時,董周鄉按照“一產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要求,結合傳統優勢構建了“南有小集香菇、北有沈溝紅薯、東有尹庄苗木、西有富硒酥梨、中有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其中,香菇種植產業輻射帶動15個村,種植6000萬袋,產值2.7億元,帶動350戶群眾脫貧、戶均增收1萬元﹔苗木花卉產業帶動12個村,面積1萬余畝,年產值8000萬元,帶動150戶群眾脫貧、戶均增收0.8萬元﹔紅薯種植產業種植面積4000余畝,年產值800萬元,帶動356戶群眾脫貧、戶均增收0.7萬元﹔林豐庄園(3A農業觀光旅游區)集現代農業觀光、休閑採摘、歷史文化體驗等鄉村旅游業,已帶動230余戶群眾穩定增收。

“董周鄉要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強鄉之基,深入謀劃產業規劃、完善產業基礎、延長產業鏈條,把五裡嶺酥梨打造成全國知名水果品牌。”董周鄉鄉長李志豪表示。

分享到:
(責編:常力元、徐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