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特色產業保水清民富

【查看原圖】

人民網南陽12月20日電(徐馳、實習生張冬冬)提起南水北調,每一個淅川人都是自豪的。“北京人民喝的是我們的水,干淨、好喝。” 河南省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支部書記張家祥說。

這裡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為渠哪得清如許?為了保証一渠清水永續北送,淅川縣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特色農業,走出了一條水清民富的共贏之路。

“以前種苞谷麥子,一畝地一年掙幾百元。現在光是石榴下面套種的南瓜,一畝地收入就有2000多元。” 九重鎮張河村村民王洪才說,他承包了10畝石榴林套種南瓜,年收入達24000多元。

張河村曾以種植辣椒聞名。由於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出現板結,土地質量下降,作物生長不良、品質下滑,引發水質氨氮成分超標等問題,張河村因此一度陷入困境。

2013年,在黨支部書記張家祥的帶領下,張河村引進河南省仁和康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7000余萬元發展軟籽石榴產業。全村4600多畝土地全部流轉給仁和康源公司,2700多人加入種植軟籽石榴的行列。石榴基地全部使用生物有機肥,實現了“零污染”。

“一塊地掙兩份錢,好得很。”王洪才算了一筆賬,土地流轉給公司,一畝地一年租金800元。平時去基地打工,一天60元,一個月下來也有1500元。一家三口,人均年收入可達兩萬元。2019年他又新承包21畝石榴林,明年挂果。 等石榴豐收,又是一大筆收入。

“為了讓沿線人民都能喝上干淨水,也為了鄉親們能過上富裕生活,不突破不行。”張家祥表示,未來他們還謀劃將產業延伸,提高附加值,讓家家戶戶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據了解,目前淅川縣有8個千畝以上軟籽石榴基地,帶動2萬余貧困人口致富,年人均增收2200元以上。

在馬蹬鎮蘇庄村,綠油油的迷迭香布滿田間地頭,置身其中,濃香扑鼻。近年來,馬蹬鎮大力發展迷迭香產業。蘇庄村共種植迷迭香360畝,是鎮裡種植面積最大的村。

迷迭香葉子可用於提取防腐劑和制作精油,種植一年可收割十年,避免每年重復耕耘,有利於涵養水源。據悉,迷迭香每畝經濟效益達3000—4000元,相較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淅川縣上集鎮竹園村是一個“移民村”,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淹沒該村原有耕地744.6畝,現有耕地895畝,荒山5400多畝。為實現移民“能發展、可致富”的目標,竹園村立足本村依山傍水、荒坡面積大的優勢,發展休閑文旅產業。

丹江孔雀谷總投資1.5億元,是以孔雀繁殖、馴養、表演、孔雀工藝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生態觀光為一體的旅游景區。長期在景區務工的移民有49人,其中貧困戶15人,短期工、臨時用工高峰時期達150余人。僅竹園村,每戶每年在景區收入達19200元以上。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實踐証明,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路子走對了,要堅定地走下去,開辟水清民富縣強的新局面。”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說。

【1】【2】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2020年12月20日15:38
分享到:
(責編:尚明楨、徐馳)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