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挥审判职能 守护黄河安澜
人民网郑州9月1日电(王佩)河南省内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33.16天、刑事案件二审服判息诉率100%、判处犯罪分子991名……9月1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两周年以来的情况。
从82.53天降至33.16天 集中管辖后案件平均审理天数骤减
2020年9月1日起,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将省内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统一由郑铁两级法院集中管辖,充分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两年来,郑铁两级法院审理各类环境资源类案件2107件,审结1971件,结案率93.55%,服判息诉率72.6%,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33.16天,比实施集中管辖之前82.53天减少了近50天,有力打击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全力守护黄河安澜。
让破坏黄河生态环境者付出沉重代价。郑铁两级法院坚持“严”字当头,严惩重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犯罪。两年来,共受理涉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刑事一审案件673件,审结582件,判处犯罪分子991名,一审刑事案件服判息诉率由2020年96.36%上升至2021年99.19%,二审服判息诉率100%。
让生态环境损害者为自己的行为“埋单”。两年来,共受理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民事一审案件65件,审结51件。在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一并追究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责任,增加违法犯罪成本,让行为人为污染行为“埋单”。梁某宾等4人非法生产粗酚案,行为人将废液倒入河流,造成严重水污染事故,严重损害河流附近群众的环境权益,在4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后,法院根据村委会的诉求判决梁某宾等4人赔偿46万余元。
“线上+线下”“基地+巡回审判” 多渠道守护黄河安澜
办案“智慧化”。针对部门间信息共享滞后问题,推进政法专网建设,促进审判、检察、公安等专网融合畅通、衔接配合;针对当事人“立案难”问题,引导当事人通过手机或电脑客户端在线咨询立案、提交材料、缴纳费用,网上立案率达88.86%;针对当事人庭审来回奔波的问题,灵活采用“线上+线下”模式,实现纠纷解决高效、便捷、低成本。
两年来,通过互联网审理案件468件,占比23.74%,诉讼更加便利,有效提升了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1年6月3日,郑铁中院在焦作市武陟县人民胜利渠渠首挂牌成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12月14日,在濮阳渠村建立第二个黄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郑州、洛阳、焦作等流域法院也加强与当地行政机关协作,共同设立12个生态环境修复基地,开封、新乡设立2个黄河湿地保护基地,司法保护黄河中下游生态的合力不断增强。
针对黄河流域跨度大、当事人应诉距离远的问题,在黄河沿岸设立7个巡回法庭,坚持到案发地开庭,既便利群众诉讼,又方便调查取证,还有利于群众广泛参与,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方”的宣传效果;选取具有宣传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件,常态化开展环境资源审判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把庭审开成生动的环保法治宣传课堂。
集中管辖以来,郑铁两级法院通过巡回审理方式办理案件385件,占比19.53%,受到流域群众的一致好评。
司法协同保护 构建“共抓大保护”新格局
河南省法院与青海等九省区高级法院共同签署《黄河流域9省区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司法保护;提前研判集中管辖后面临的立案、开庭、文书送达以及与地方法院协调配合等问题,研究出台《省内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联席会议制度》,集中管辖法院与当地法院的协调联动得到加强。
为确保省内黄河流域集中管辖顺利进行,省法院与省检察院、省公安厅会签《关于实行省内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刑事案件集中管辖的规定》,加强三家在刑事案件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犯罪的整体合力;与省检察院会签《关于实行省内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集中管辖的规定》,加强与检察机关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方面的衔接,更好协调解决黄河生态保护案件办理中出现的问题。
如何强化司法与黄河保护执法协作?省法院与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黄河河务局会签《关于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协作的意见》;为加大打击涉矿违法犯罪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全省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与省检察院、省公厅等会签《河南省废弃矿山集中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郑铁两级法院先后与黄河河务局、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行政执法机关召开23场座谈会,围绕黄河保护与治理现状及滩区移民迁建、违建项目拆除、鱼塘整治、非法采砂等难题,推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法院不断加强与公安、检察、行政机关的协调联动,解决了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案件中司法与行政衔接不畅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共抓黄河大保护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下一步,建议法院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协作配合,构建支持、配合、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合力推动黄河大保护、大治理,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全国人大代表郅慧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