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在指尖 化腐朽为神奇——探秘古籍修复师

慎志远 肖懿木

2022年05月01日09:57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古籍是文化的承载,岁月的见证。谷雨节气刚过,在河南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修复师夏国军手拿毛笔,润湿摆放在面前的一叶泛黄纸张,小心翼翼的对虫蛀孔洞进行修复。一个喷壶,一根毛笔,一把排刷……夏国军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埋首在故纸堆里,仔细地修补着文化记忆。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它和我们人类一样,随着年岁的增长也会‘生病’,有幸存留至今的古籍往往断烂破损,令人扼腕痛惜。我们的工作,就是拯救正在消逝的中华文物,使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夏国军说。

自1989年起,夏国军一直在河南省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对《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少林寺志》《嵩山志》《嵩阳书院志》等一批珍贵古籍进行了抢救性修复。一本破损严重的古籍,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彻底“康复”。这些年来,经他的手,一共修复古籍3万多册,修补书叶120万张。

据夏国军介绍,古籍留存至今,虫蛀、污渍、酸化、酥脆、霉变、粘连等“伤病”是常态,修复时要按照“整旧如旧、最少干预”的原则来进行。

在夏国军看来,每一本书都是有生命的。“整个修复过程前后有几十道繁琐工序,包括清洗、配纸、修补、锤平、装订等等。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较为繁杂,处处都是讲究。有时,一个喷嚏,甚至一次深呼吸,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

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针对不同古籍的破损情况,夏国军和同事会制定“个性化”的修复方案,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和技术手段。同时,对原书中的原旧物,随书保存,做好登记、拍照存档,每道工序都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纸,是古籍修复重要的原材料。古籍破损后要用新纸粘补,新纸的颜色、纹理必须跟老纸相同,有时夏国军和同事需要自己动手给新纸染色。“虽然这些年我们添置了一些科学仪器,工作更方便了,但基本的修复手法还得靠传统,得靠慢功夫,这个活儿急不得。”夏国军说。

这些年来,夏国军在工作中累积了不少古籍修复的经验,也总结出了一些修复的小技巧。“修补絮化比较严重的书叶时,我们会把喷壶举到头顶从高处喷水,让细密的小水珠慢慢落在纸张上,避免因喷水导致不可逆的损毁。”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全国古籍普查显示,仅汉文古籍就有3000万册左右。目前,大量的破损古籍正在等待“医生”的救治。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河南省图书馆为例,现藏古籍40多万册,其中将近一半都是需要修复的。

“有些书再不修,就真的再也看不到了。”夏国军说,古籍修复这份工作虽然很小众,日复一日的伏案工作也很枯燥,但非常有成就感,也很有意义。未来,他希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的队伍中来,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些文化瑰宝的薪火相传,贡献一份力量。

(责编:尚明桢、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郑州800吨新鲜蔬菜驰援上海
  • 河南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将统一"换装"
  • 信阳万亩茶山披绿装 毛尖采摘正当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