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才回豫创业 河南老家我回来了
□本报记者 师喆
教育大省河南,每年输送大批学子外出求学。不少人坦言,自己曾面临这样一道选择题:留在北上广,还是回家乡?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成毕业的青年人才选择回河南创业就业,他们在各自的专业绽放光芒,却在这道选择题上填写了相同的答案。
11月25日,记者走访一批回豫创业的年轻高知,探寻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背后的原因。
选择 心系家乡故土难离
90后女博士刘丹就曾纠结于这道选择题:一边是薪资待遇高、发展前景好的德国汉堡大学,一边是河南新成立的一家智能机器人研发企业。选哪个?
“一开始犹豫过,但很快就做了决定。我很恋家,了解到河南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和我的专业完全相符,就想回来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入职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近两年,再谈及当初的选择,刘丹觉得自己“选对了”。
她如今的身份是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参与研发的保洁机器人能够在设定区域内自主巡逻,识别并清理多种类型的垃圾,已经在郑州东站等地方投入使用。在不远的将来,消杀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产品也将完成研发测试阶段,逐步量产投用。
“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瞄准科技最前沿,深化拓展新技术应用场景,作为科研人员,我希望能做出更好的产品,作为河南的一张名片打响全国。”刘丹说。
保障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我是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虽然现在主要工作地点在北京,但一直想回到河南,用自己的技术为老家作贡献。”北京熠智科技有限公司CEO范学鹏的心愿很快就有了实现的机会。
近年来,我省正加紧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国家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也重点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分级诊疗中的作用。范学鹏的公司因此“牵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搭建医疗数据可信共享平台,以打破医疗行业的数据孤岛问题,建立不同级别的诊疗机构之间数据互通,让家乡的老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看病的方便。
在外多年,范学鹏对家乡的很多认知还都停留在过去。但从立项开始,他就深深感受到我省在人才引进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没想到项目进展速度那么快,不到半年就进入了审批阶段。一切顺利的话,我们明年就能在郑州注册公司。”范学鹏说。
希望 传递更多“河南声音”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讲师孙凯乐刚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毕业回国,就收到了省内一系列政策“大礼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郑州市政府等都有面向留学生的归国优惠政策,科技攻关项目、择优资助计划、高层次购房补贴等,为她解除了不少后顾之忧。
“回国后,我明显感觉河南的创新环境越来越好,像神农种业实验室这样的高端创新平台也越来越多了。”孙凯乐说,很多像她一样的河南留学生渴望回家乡创业就业,却因无法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精神而选择了别处。
她在瓦格宁根大学读博士时,常有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或单位组团宣讲。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所外省高校校长带队去宣讲,有几位同学现场就完成了签约。
“咱们河南还是太‘内敛’了,做得多说得少。”孙凯乐呼吁,“我们应该发出更多声音,让常年在外的河南人看到一个开放、创新的河南,给他们更多回家创业就业的信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