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嵩县石场村:从“石头部落”到“节能小镇”的蝶变

2021年11月24日11:41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昔日,无地、无林、无水、无路,满山石头、荒草,住的是石头房,吃的是红薯汤,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用电难、娶妻难困扰着村民,人们纷纷搬出村子,到他乡讨生活;如今,荒坡变丛林,不仅拥有智能大棚、太阳能路灯、风力发电,村民吃上了深井自来水,水泥路联通各组各家,成为传统古村落、3A景区、地质文化村、节能小镇,人流如潮,是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和网红打卡地。

嵩县九皋镇石场村,从一个原始贫困落后的石头部落蝶变成节能示范村,摆脱了贫困,走上科技振兴的新道路。

三口深井水滋润民心

石场村顾名思义就是个采石场,地处洛阳市的嵩县、伊川、汝阳三县交界处,石灰岩是这个村子最多的资源,整个村子依石而建,石墙、石房、石院、石窑、石桌、石椅、石磨、石槽,触目所及之处皆是石头。因为落后贫穷原始,村子也被称作“石头部落”,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石场村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源,利用水坑、水窖接雨水是村民千百年来的生活大事,不安全的饮水引发各种疾病,因病致贫也是这里贫困的主要原因。

2012年,石场村依托原始的石头风貌和山上的草原开发旅游,命名为“石头部落”景区,但由于缺水,景区温而不火。2013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对口帮扶嵩县,并派出驻村第一书记进驻石场村。经过入村调研,结论是:解决群众吃水难,才是打开这个村贫困“锈锁”的钥匙。2016年,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投资50多万元,为李庄村民组打出第一眼300多米的深井。当甘甜的井水喷涌而出,村民们激动地泪流满面,纷纷捧起井水一边喝一边哭。

2017年投资100多万元的石板沟620米深水井成功打成出水,每小时出水量达到40吨。这口深井不仅能解决石板沟组的人畜饮水问题,还可解决石场村其他村民组和附近马沟村的部分群众饮水。

石场村民组是村部所在地,也是旅游游客的主要目的地。2019年,为了解决群众和游客吃水问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又投资近200万元,打出一口490米的深井,能够满足1万余人的基本用水需求,彻底解决了石场村千百年来吃水难的问题。

深井甜水解决的不只是水源,更是滋润了山区民众的心。深井甜水把党的雨露洒向贫困山村,点燃了乡村振兴的热情之火。

四张文化名片拓宽思路

石场村该如何发展?这是压在中国环保节能集团领导和驻村队员心头的一块石头,也是压在县乡村领导心头的石头。路通了,水有了,游客多了,景区该怎样发展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让村民致富,让村集体有收入。来自北京的领导和队员不断思考和调查,高瞻远瞩的他们提出文化兴村。利用石场村的优势和公司的优势打造文化名片。

石场村历史悠久,明朝末年,柴起龙、柴起凤兄弟二人,带领全家由伊川县葛寨迁徙到石场自然村,经不断繁衍,逐渐成村落,繁衍至今已20余代,400多年历史。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利用石头村的历史和特色建筑,积极申报传统古村落,2013年8月,国家住建部授予石场村为全国第二批传统保护村落,使石场村拥有第一张文化名片,并获得一笔建设资金。

村里利用这笔资金修通了通往村里的旅游道路,修复了古民居柴家大院。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帮助下完成了旅游产业规划,引导群众建设家庭宾馆、养猪场、养鸡场,建设了乡愁博物馆。旅游业的兴起,让村民在家里就能增收,村民靠卖山草做成的笤帚、烤红薯等年增收10000多元。2016年,石场村成功脱贫,2017年,石头部落成为国家3A级景区,石场村拥有第二张文化名片。

石场村是一个以北方典型岩溶地质地貌、单面山构造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为主。在距今约5.1亿年前后的寒武纪时期,整个石场村地区还是一片辽阔的陆表海,经过地壳运动海陆变迁,到距今2.95亿年的地壳抬升暴露地表,经过风化剥蚀,形成现在看到的低山丘陵。鳄鱼石、蟾蜍望月石、石屏画廊等典型中国北方岩溶地貌景观,虫迹灰岩古生物痕迹化石、“核形石”灰岩、叠层石、竹叶状灰岩等地质遗迹丰富。驻村工作队员发现了这一珍贵的地质资源,立即着手申报地址文化村,2021年,石场村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地质文化村”并办起地质博物馆,石场村获得第三张文化名片。

石场村山高风大、阳光充足。如何让这些沉睡的资源变成村民生活、生产和致富的便利条件?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的驻村队员们又筹划了新的发展思路——建设节能小镇。太阳能路灯让村民结束了摸黑走夜路的历史,太阳能温室大棚让农业生产高效高产,太阳能车棚既让游客的爱车避免太阳暴晒又能让村集体增加收入,风力发电让村庄夜间亮起来美起来,污水处理让珍贵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第四张文化名片

——节能示范村正在创建。

四张文化名片让石场村的发展思路更广阔,更加根深叶茂。

三种发展理念构筑村魂

石场村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由于山高石头多,水头流失严重,山上树木稀少,杂草丛生。加上村民生活、盖房等对生态的破坏也日渐增多,植入生态发展理念,恢复生态变得越来越紧迫。

九皋镇有上百年的采收和种植皂刺的历史,是全国最大的皂刺集散地。驻村队员和村里利用这一良好的条件,组织群众大力发展皂刺种植,既能恢复生态又能增加群众收入。目前,发展皂刺种植1000多亩,形成了育苗、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同时,在荒山上种植连翘、板栗和栗树等经济林和生态林,目前村域植被覆盖率90%以上。

石场村村民有散养鸡、羊、牛的习惯,天然的条件使这些产品质量好,但由于以前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中国环保节能集团公司的第一任驻村队员卢迪把这些原汁原味的绿色产品买到北京等地,并且每一箱产品中要放一张产品说明和保质卡,带着村民从诚信经营开始赢得信誉,石头部落的土鸡蛋、牛羊肉和红薯粉条等享誉各地;第二任驻村队员郝家华在村小学里给孩子们上诚信教育课;第三任队员王文涛答应村民一件事就办一件,用诚信做人感动村民。现在,无论开农家饭店的还是买特产的,甚至是卖烤红薯的都在诚信经营,童叟无欺。

从景区门口的光伏车棚,到路边的太阳能路灯,再到村口的风力发电,到村里的公共卫生间无水循环利用,到智慧水果采摘园,甚至到农户的节能取暖炉,节能在石场村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实施。

走进村庄,废旧的民居改造成博物馆,废旧的池塘变成景点,过去来及遍地的村庄角落便成了花池绿地和广场休闲区,节能的理念让这些废旧东西一下子变废为宝。生态、诚信、节能的理念正在改变着石场村的面貌,改变着石场村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构筑着村里振兴发展的村魂。

村庄变的美丽而富裕,人变得诚信而文明。石场村许多搬迁出去的农户回来了,外出务工的青年回来了,景区提升、种养殖基地建设、村集体经济等各项振兴计划正在逐步变成行动和现实。石场村正在蝶变中振兴。(嵩县县委宣传部 罗孝民供稿)

(责编:黄莎、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一条留言,让群众的出行更方便
  • 与死神“打赌”21年 从小伙熬成爷爷
  • 寻找故土思念的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