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助力学生在劳动的“知”与“行”中成长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黄河科技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教育理念,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要阵地,形成日常劳动、专业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家庭劳动四个教育模块,整合校内校外各种力量资源,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协同配合的机制,构建了“3+X”立体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激发劳动热情,养成劳动习惯,实现知行合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课程化提升教育效果
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挖掘劳动教育的元素,将劳动教育嵌入到不同课程当中。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激发教育的内在动力,盘活各类具有劳动教育潜质的管理服务平台,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并积极与校外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协同,深化产教融合,努力为学生开展劳动实践铺路搭桥。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锻炼专业技术能力,和更好服务社会的劳动意识。再则,项目化教学改革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教师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到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专业性、方向性、实践性,让学生获取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增量。
全程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
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开展劳动教育管理与评价,基于数字技术支持实现劳动教育全过程记录,助推学生良好劳动意识培养和劳动习惯养成,增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自我成就感,提升社会及家庭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围绕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活动领域,学校在翻转校园数字化平台设置四个模块:第一,学校生活劳动——美丽校园的守护者;第二,专业生产劳动——工匠精神的传承者;第三,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关爱的传播者;第四,家庭基础劳动——家庭责任的践行者。“翻转劳动”系统支持学生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劳动实践,同时支持审核、评价和认定,生成劳动教育成绩。辅导员和指导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
考核评价科学化激发劳动教育动力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学校劳动教育有效深入开展的重要保障。评价机制是劳动教育导向,发挥着风向标对的作用,并对劳动教育的实际开展起这规范指导作用。为此,学校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学校坚持导向性、整体性和发展性评价原则,注重学校劳动教育的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强化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学校做到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精心设计劳动教育形式和实践载体,做好劳动教育的跟踪指导、效果评价等过程管理,强化外因推动,突出情感体验,激发内在动力。在评价主体上是多元化的,鼓励多种角色进入评价体系之中,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推动构建以教师评价为主导,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是多维度的,不仅注意到对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还考虑到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同时,建立评价反馈和激励机制,通过组织劳动体验交流会、劳动效果展示和总结评比大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成就和荣誉,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
理论实践一体化助力学生知行合一
高校劳动教育不仅仅限于劳动,而是由劳动体验上升到对劳动的认识,而后再指导实践。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知与行的相互转换和结合。引导学生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认识劳动、体验劳动。知是指劳动认知,情是指劳动情感,即热爱劳动,意是劳动意志力,即吃苦耐劳精神,行是劳动实践。其中“知、情、意”是劳动意识层面,行是执行力,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形成则需要在知与行中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在劳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强化身体力行,磨炼意志品质,敢于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劳动总结、交流,思考劳动和个体发展的关系,分享劳动的体验和收获,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的“知”与“行”中获得成长。(黄科大宣传部 卢琰 唐爱云 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