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董东村:一个城外村的破局之路

在滑县锦和街道办事处南4.5公里,有一个传统的农业村董东村。原本,它是一个集体经济薄弱、一穷二白的城外村。最近董东村却迎来了华丽的蜕变,究竟有什么秘诀呢?
“以前的董东村主街中间低,两侧高,有土岗泥坡裸露。每逢雨天,大街上泥泞不堪,斜坡湿滑大家不敢出门。我们从外地考察学习后,就准备来一场人居环境大整治。”8月22日,村党支部书记武学诗说。
整治环境的先行之举就是拆除私搭乱建的大棚房等建筑。当时有的村民得到消息后极力反对,并联合其他人抵触拆迁,让这项工作无法推进。
村民各司其职进行义务劳动
武学诗这时候站出来说:“乡亲们,咱要是想让村里发展好,就不能安于现状,我们村两委干部给大家带个头,先把自家人的房拆了,大家要是相信村两委的话,就跟着我们干!”
看到党员干部身先士卒,村民都没有了怨言。慢慢地,配合拆除的住户越来越多,人居环境治理得以顺利进行。
房子拆除了,就要进行村庄建设了。不过,村里经费紧张,从哪儿弄钱呢?
村两委不等不靠,主动联合村民理事会成员、党员、在外创业人员捐款捐物。有捐几百的,有捐几千的,也有捐老砖、新砖、预制板等材料的。他们还从周边拆迁村收集废旧的石磙、磨盘、木头等,变废为宝,充分利用到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中。
说干就干,为了节省时间,村干部在村委会大院里支起了一口大锅,大家集中劳动以后就吃大锅饭。
大家挥舞着铁锹、铁镐、瓦刀,开动挖掘机、工程车、拖拉机等车辆忙碌在村头,顶着烈日对村中斜坡刷直,修筑保护墙……被汗水浸湿的衣服黏在身上,手上磨出的血泡生疼,累了就坐下休息一会儿。
年近八十的武大爷在义务垒砖
慢慢地,自愿参加劳动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搞装修的、开超市的、送外卖的等各行业村民都来了,足足有一百多人。
“虽然我年纪有点大了,但身体不错,我也想为村里出出力,家里人也都支持我。”年近八十的武大爷一边垒砖一边高兴地说。
建好的董东村斜坡护墙
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大家不仅拓宽了村里河道、修整了斜坡护墙,还解决了积水问题、提升了村庄的档次和品位。
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田园生活,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董东村正逐渐走在生态宜居、文化厚重、群众幸福感提升的康庄大道上。(滑县县委宣传部 尚明达 康靖贺供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