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违反有关规定,特别是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在不久前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给原本火热的“作业话题”添了一把火。
有的家长因辅导孩子“声泪俱下”,有的家长因被要求改作业“愤”而退群……类似新闻似乎没断过档。面对作业,是家长“脆弱”还是老师“懈怠”?作业应当如何设计,才能变为和谐家校关系的纽带?12月14日,记者展开采访。
教育部门:杜绝家长作业是一贯态度
“对于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这个问题,教育部的态度是一贯的、坚决的。”俞伟跃说。在发布会上,教育部再度明确了健全作业布置的机制、提升作业的质量、加强日常监管等要求。
教育部还提出,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的基础上,优化作业的设计,创新作业的形式,强化实践性的作业,积极探索弹性作业、跨学科的作业。
我省对作业的态度早在去年5月就明确了。在《河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中规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并对科学设计作业内容、提倡分层布置作业等提出要求。
不过从网友们接连不断的吐槽中不难发现,这些要求的执行,似乎不尽如人意。
家校双方:各有各的无奈
三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每晚雷打不动的“任务”是陪写和检查作业。“门门作业从头看到尾,检查、纠错,还要用红笔标注、签字。”她说,白天给公司打工,晚上给老师“打工”,家庭作业成家长作业,晚上本想跟孩子谈心,可一通折腾下来“累觉不爱”。
目前,不少学校要求家长检查孩子作业完成情况。“批改作业、辅导功课是老师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文化程度不高,忙了一天回家还要给孩子批作业,没能力、没时间。”家长们说。
家长们固然“委屈”,老师们也有无奈。“家长检查作业不等于老师撒手不管,我们仍会仔细查看作业以便教学。”郑州市某小学的李老师说,让家长参与,是基于让家长督促学习和密切亲子关系的考虑。
也有老师摆出“难题”:“除了教学、教研,还有很多其他任务,时间从哪里来?”一位老师认为,让家长做第一道把关人,是无奈之举,也是确保学习效果的好办法。
专家学者:各归各位助孩子起跑
“我们明确禁止老师让家长‘代改作业’,也期待家长理性看待作业。”郑州市惠济区香山小学校长刘红说,“大多数老师的初衷是好的,家长也可以通过陪伴孩子做作业关注孩子在校生活。双方彼此多些包容和理解,携手助力孩子成长。”
“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角度讲,我们呼唤更明确、具体的概念界定和惩戒措施,比如什么是家长‘代为评改’、出现类似现象应该如何纠错等。”河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王萍说。
在王萍看来,行政“禁令”治标不治本。“当下家校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双方权责边界不清。”她说,家校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专业行为,是了解学生学习程度、调整教学进度的重要途径和依据;而家长要配合老师做好教学工作,在有效的陪伴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家校双方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才能助孩子快乐起跑。
相关新闻
家长吐槽作业多又难
郑州计划出台相关指导意见
□本报记者周晓荷
当下的中小学作业设计科学吗?要让作业真正起到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还有哪些短板要补齐?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余昆仑精心设计了一份辐射全市13860名中小学教师的调研问卷,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业设计关系到基础教育发展的生态,是衡量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指标,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当前,我们离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12月14日,谈及这份调查问卷的意义,余昆仑告诉记者。
余昆仑自2016年即着手对中小学作业问题进行研究。调查中的一些数据引人关注,比如家长普遍不满的重复性作业多、难度大,这一点也得到一些老师的默认:35.82%的老师认为作业质量水平不高,50.04%老师觉得中小学减负增效的关键在于提升作业质量和内涵。
在作业设计上,内容多依靠课后习题和教辅资料,只有约五分之一的老师会改编题目或自己原创作业。对于原创作业设计,近半数的老师有尝试的愿望,而作业类型中,超半数老师选择实践性、探究性、综合性作业。
“一线教师的作业设计理念和视野在逐渐改善和拓宽,但他们对教辅的依赖性较大。进行作业设计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普遍认为学校工作压力大、没有时间,同时缺乏专业的引领和指导。”余昆仑进一步分析。
破解这些问题,也将成为今后郑州市加强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着力点。据悉,目前郑州市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对作业合理布置、有效批改、高效讲评、科学反馈等流程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同时提出建立作业备案长效机制,严格控制每天的作业总量和作业总时长;做好校本作业资源库建设,形成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富有阶段性和综合性特点的作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