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的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低、市场销路好。与养殖鸡、鸭相比,养牛的饲料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牛粪用到村里种植的金银花基地里,这也算是循环经济吧。”7月13日,走进息县关店乡胡庄村的河南省富明养殖有限公司,“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负责人张法新将草料投放在被分类圈养的一个个标准的牛栏外,牛儿从牛栏里露出头正悠闲地吃着草。
今年48岁的张法新是土生土长的关店人,之前在上海农贸市场做物流工作。2019年为响应国家返乡创业号召,带着“家乡情结”的他放弃了在上海的事业,回到胡庄村搞起了自己的肉牛养殖。
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张法新辗转各地考察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在村两委的帮忙和有力的政策扶持下,高效及时地选好地址、流转土地搭建了饲养棚。
“买牛选牛种的时候,一定要挑选品质好的牛儿。新疆黄牛是山上散养的,肉质更好,而本地黄牛体质好,适应性要强点,虽然养殖周期要长一点,但肉的口感好,市场价值也要高些。”经过考察,他选择了新疆黄牛和本地黄牛做为长期养殖的品种。
创业初期,作为一个养牛“门外汉”的张法新没少吃苦头。“因为我们的牛有一部分从新疆运回来的,牛到这里吃了草就胀肚子,甚至有些还不吃草,当时有好几头牛差点儿就死了。”
“骨感”的现实并没有让张法新打退堂鼓,他坚定地说:“既然走了这条路,就要走出个名堂来。”
他请来了县农业局的技术人员及时来到现场对他进行技术指导,自己也是凌晨就起床开始拉料、拌料、喂牛,然后清槽、清粪。对症下药,让那些“远嫁”的牛儿很快适应了息县的水土。
如今,通过勤劳的双手和不断努力学习,养牛基地已经发展到饲养300多头牛。一头牛纯收入达到四五千元左右。致富不忘乡亲的张法新开始挂念着村里的贫困户,希望他们也能因此获利。
54岁的胡庄村脱贫户姬飞就是张法新带动脱贫致富受益者之一。
姬飞妻子残疾,家中又有孩子需要照顾,以前就靠着种地贴补家用。“现在在牛场里打零工,钱也赚了,家里也照顾了,农忙时还不耽误。再等等我也打算认购了2头牛自己养。”姬飞满怀希望的说道。
谈起今后的打算,张法新很有想法。为了更好地发展养殖业,张法新到处跑市场、找销路,并在闲暇时查阅相关书籍、参加有关培训,学习养牛知识,谋划更宽广的养殖路。“养殖场规模慢慢扩大,接下来还将打造屠宰、分割、冷藏等产业链。以后还想再多带动一些群众,带领他们一起脱贫致富。”张法新满怀希望的说道。 (息县县委宣传部 胡译丹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