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谋口述本报记者韩春光李若凡陈晨整理
我在新县西河古村工作7年多了。这些年来,我不仅参与了西河古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而且对许多乡村尤其是一些古村落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许多乡村普遍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青壮劳力不断流失。随着一波一波的年轻人陆续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许多乡村呈现空心化。尤其是第一代外出的农民工,他们是一批处于临界状态的人,徘徊在继续打工和返乡创业之间。这一代人把青春留在了城市,高楼林立的世界慢慢将他们边缘化。
其次是留守老人不断老去。改革开放以后,50后、60后为了自己的梦想竭尽全力,是最辛苦勤劳的一代农民,他们忙碌一辈子,已经渐渐老去,最终却发现乡村后继无人。
再次是田地肥力不断下降,耕作土壤逐渐板结,各种农药残留逐渐增多。这是人们长期施用化肥农药的结果,甚至有些田地由于无人耕种而出现撂荒现象。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乡村教育。许多农村老人、妇女、儿童在家乡留守,由于隔代教育再加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部分留守儿童辍学。
由于如上等等原因,许多村庄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落趋势。
我认为,要想实现乡村振兴,恢复生机,除了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政策引导,吸引许多离乡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留住乡村文明永续传承的根脉。
西河古村有着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是西河人民公社所在地,有信用社、供销社、粮管所等单位,每逢集市,热闹非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没落,村庄空心。
2013年8月,新县组织国内500多名乡建专家共同会诊美丽乡村建设,将西河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并确定为第一批启动的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初,我来到西河村,看到的竟是残垣断壁,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村里道路不通,无手机信号,原本数百口人的村庄仅剩数十名留守老人和儿童。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我首先做的是,劝说本村在外打工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第一个被劝返的是张思恩,他是一个在外创业多年,事业有成的年轻人。之后,像张思恩一样的年轻人陆续返乡,西河村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
然后是搞村庄环境整治,对村庄进行科学规划。按照专家设计要求,水不截流,路不取直,对古祠堂和民居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接着实施了河道治理、进村公路、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安全饮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等项目。这些工作的推进,都比较顺利。
各项工作之所以进展顺利,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首要解决了人才的问题,特别是年轻人回归的问题,以及老去的50后、60后的思想开导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必须让农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让他们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数量庞大,应该对美丽乡村建设有循序渐进的思考和可持续的科学研究,千万不要走偏。我在某些县区考察学习期间,发现确实存在破坏性的大拆大建,这种粗暴的建设方式与传统村落保护格格不入。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面子工程,必须要踏实苦干。乡村振兴的核心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深度挖掘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乡村振兴真正需要振兴的是贫困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群众的“造血”功能,才能确保乡村健康、持续发展。
乡村建设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乡村必须要有泥巴的味道,钢筋、水泥、混凝土绝对不是乡村的本色,所以必须保护和利用好民俗风情、传统技艺、乡乐乡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古镇古街、祠堂民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充满泥土的芬芳、传统的味道、地方的特色、历史的厚重,还要富有现代的气息,乡村才能成为人们乡愁的寄托。 6
(张一谋系新县西河古村落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