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人才活水潤淅川

——解碼南水北調水源地人才強縣生動實踐

2025年04月02日15:44 |
小字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一庫碧水從渠首淅川浩蕩北流,滋養著京津大地。這裡不僅肩負著“守好這一庫碧水”的歷史重任,更激蕩著新時代人才強縣的澎湃春潮。

近年來,淅川縣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線,以“引才如引水、育才如育苗、留才如留根”的全鏈條思維,構建起“鄉情牽引、產業聚能、生態涵養”的人才發展體系。2024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97.1億元,增長6.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0.2億元,增長10%,人才“強引擎”正驅動著加快建設水清民富縣強新淅川。

親情引才——激活發展“新勢能”

“家鄉的水土養育了我,我也應為家鄉的發展點亮一盞燈,用愛心照亮孩子們的求知之路。”中鋼網董事長姚紅超讀著家鄉縣委、縣政府《致在外老鄉的一封信》,兒時摸魚捉蝦的河灘、老街飄香的胡辣湯恍如昨日。鄉愁難忘,他毅然成立“姚紅超教育基金”,承諾未來五年每年為家鄉捐贈教育基金30萬,助力家鄉教育發展。

在厚坡鎮,南水北釀酒業負責人閆付軍舀起一瓢新釀的清冽酒水,嘗一口:“嗯,就是這個味!”帶著在外打拼多年積蓄回鄉建廠的他,起初連土地審批流程都不熟悉。“從規劃設計到項目申報,鎮領導帶著部門人員上門服務,連變壓器增容這種小事都想到了。”如今,他的酒廠帶動了80名村民家門口就業,流水線上飄出的不僅是酒香,更是游子歸鄉的赤子之情。

淅川的引才密碼,藏在“三力”之中:鄉情引力,成立北京、重慶、南通、鄭州四個招才引智工作站,適時舉辦“迎老鄉 回故鄉 建家鄉”座談會、中秋聯誼會等不同主題的鄉情活動,加強了在外人才的溝通交流,讓8000余名游子帶著技術、項目、資金回流。產業磁力,汽車零部件、現代中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四大“百億產業集群”,去年吸引了12名新材料化工、中醫藥、機械制造等專家人才,70多名中藥學、機械制造、應用化學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2名海外人才回鄉領辦、創辦企業,302項發明專利實現成果轉化。創新活力,“政聘企用”招引模式讓50名急需緊缺人才“編制在政府、干事在企業”,汽車服務工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王人三就是受益者:“既能享受事業單位保障,又能在一線攻克技術難關,這是雙贏!”

2024年,新增2家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科技創新平台17個。目前,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共8家,穩居南陽市首位。從“東南飛”到“鳳還巢”,淅川用“歸雁經濟”重塑人才版圖。

聚力育才——鍛造振興“主力軍”

在中國科技大學就讀的淅川學子石陽丞,至今難忘那個震撼的瞬間——家鄉企業的智能制造車間裡,一台台高精度的智能制造設備在接到生產指令后,揮舞著機械臂在生產線上精准舞動。“以前總覺得家鄉落后,現在才發現咱家也藏著‘黑科技’!”他的感慨,源於淅川縣“雛雁回歸”計劃的深度實踐。通過建立學子成長檔案、組織“企業行”觀摩、聘任“鄉情導師”,淅川將在外學子納入跟蹤服務體系,讓本土“雛雁”成長為返鄉“頭雁”。

專家趙志軍的辦公室牆上,挂著一張泛黃的車間舊照。20年前,他帶領淅減公司從傳統減振器起步﹔如今,他主導研發的智能電控減振器和電控空氣彈簧懸架系統居世界領先水平,企業研發的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18%,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行業前列。“這些年政府不僅給我配了‘專家服務團’,還協調建起省級重點實驗室,這是對技術人員最大的尊重。”趙志軍感慨道。

全縣18家企業入選國家和省級綠色工廠、智能工廠、智能車間、37家高新技術企業、24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3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3名南陽市高層次人才……一組組亮眼的數據背后,映照出淅川科創平台、人才梯隊建設動力強勁。淅川的育才之路,以“三鏈融合”為軸:產業鏈與教育鏈交織,牽線淅減公司、福森藥業等縣內重點企業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共建87個科技創新平台,培育適應淅川產業發展需求的技能人才。政策鏈與資金鏈協同,持續加大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培育力度,每年拿出2000萬元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組織縣優秀企業家赴外地優秀企業觀摩學習,縣財政拿出60余萬元聘請汽車領域專家,對汽車零部件企業“一對一”指導規劃,實現產業發展提質增效。鄉村振興鏈與服務鏈共振,定期開展農民培訓活動,採取“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跟蹤服務”相結合的教學模式,2024年,37名省市縣科技特派員先后開展教學活動110余次,為4000余名群眾提供精准指導與專業培訓,3.04萬人次的職業技能培訓,實現了新增技能人才12614人,新增高技能人才7470人。如今,淅川“領軍人才頂天立地、技能人才鋪天蓋地”的育才格局初步形成。

用心留才——繪就心安“第二故鄉”

中午,海南大學畢業生賈智霖在淅川人才公寓煮了碗地道的酸菜面,笑著談起淅川的暖心政策:“到企業工作的前3年,每月都有生活補貼,人才公寓、健康體檢等各項優惠政策待遇也全部享受。”像她這樣的青年人才,首批已有32人入住人才公寓。淅川深知,留住人才既要“給鑰匙”,更要“暖心房”。

淅川的留才之道,體現在三個維度:政策有厚度,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持續落實《諸葛英才計劃2.0》《支持企業發展人才新政二十條》等惠才政策,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在未成年子女入學、配偶安置、體檢就醫、出行便利、職稱評審等方面享受優質高效服務。近三年,該縣為技能人才、拔尖人才、青年大學生等各類人才發放補貼資金400余萬元,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創新創業補貼資金200多萬元,投入20多萬元為優秀企業家、拔尖人才開展體檢活動。服務有精度,發揮住房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新籌措人才公寓592套,高標准打造淅川縣青年人才驛站,為各類人才提供免費住宿、崗位發布、就業指導等“一站式”服務,吸引更多青年人才來淅就業創業。目前已接待各類青年人才300余人次。關愛有溫度,持續舉辦“青年人才聯誼會”、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暨“看家鄉”等系列特色活動,切實做到拴心留人。持續加大人才創業扶持力度,為回鄉創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帶動群眾就業。

從丹江的一庫碧水,到人才的一池春水,淅川以“引育留”閉環破解了縣域發展難題,書寫了水質保護與人才振興交融的嶄新篇章。當晨曦掠過萬畝生態果園,當夜幕籠罩智能工廠的流水線,這座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之城,正以人才為帆,駛向高質量發展的壯闊藍海!(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盧晉滎)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百年首次!36片甲骨回安陽“探親”
  • 南陽:讓千年藥香飄向世界
  • 跟記者體驗一場麥田裡的國家非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