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時代同行 AI為“非遺”剪紙插上創意的翅膀

劉秀華(前排右四)和她的剪紙作品。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關鍵要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遺”怎樣能綻放出迷人的光彩?
去年以來,工藝美術師、鄭州科技學院教師郭雁與周口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劉氏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秀華合作,針對年輕人審美特點和對虛擬服裝的市場需求,運用AI(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創意創新,制作出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剪紙時裝作品,受到眾多網友認可。
AI生成作品要汲取“非遺剪紙”哪些特點,AI應從哪些方面增強“非遺剪紙”的表現力?劉秀華和郭雁分別進行解讀。
劉秀華指導孩子剪紙。受訪者供圖 (資料圖)
非遺剪紙 創作創新要與時代同行
劉秀華告訴記者,“非遺剪紙”具有較為復雜的制作工藝,先輩們總結的折剪、掏剪、陰剪、陽剪等經典技藝,是智慧和實踐的結晶,其中的鏤空設計思維、疊剪技藝等,對AI時裝設計的可行性參考,都要鑒於以往經驗來實施﹔其次,“非遺剪紙”承載著古人對節日文化、吉祥文化和家國情懷的情感認同,包含中國幾千年流傳的審美記憶、生活習慣等。近年來,自己不斷從老一輩身上學習總結“非遺”剪紙的深刻特點,並依據時代形勢充實自己作品的素材、題材內容。
近年來,為讓“非遺剪紙”更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劉秀華在創作時積極融入家鄉特色元素,如伏羲、女媧、太昊陵、荷花等,她還積極到社區開展剪紙,深入體會大家對剪紙的情感技藝,並到加拿大、越南等參加國際文化交流,不斷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審美差異。
郭雁和她創辦的“怪小怪”AI剪紙時裝作品制作團隊。受訪者供圖
“當今時代物質極大豐富,非遺剪紙更需精品化。”劉秀華說,非遺剪紙不能僅停留在傳統民俗裝飾層面,要以精品化提升藝術價值。為此,劉秀華創作了剪紙作品《竹鳥棲身》和《千裡江山圖》,展現了當代剪紙藝術的細膩與張力,分別被河南省科技館和周口市博物館收藏。此外,劉秀華還注意時代題材的變化,運用剪紙技藝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主題,與黨史學習教育、禁毒教育和反腐倡廉等結合,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傳遞正能量。”
劉秀華介紹,近年來她在老師劉志鈞指導下,更探索嘗試剪紙藝術的新材料、新形式運用。如她在服裝面料上嵌入剪紙紋樣,使用會變色的復合材料制作動態作品等,讓傳統剪紙技藝不斷煥發新生命力。去年來,她又在老師撮合下,與鄭州科技學院老師郭雁進行合作,共同探討AI剪紙時裝作品的虛擬及現實應用。
“剪紙既是傳統技藝,但又不能僅限於傳統,內容題材和創作創新要不斷顛覆與重構,最后才能形成更強的生命力。”劉秀華說。
AI為非遺插上創新翅膀 綻放更加迷人光彩
AI剪紙時裝能有多潮?打開名為“怪小怪”小紅書賬號,一名虛擬形象女模特身穿各式時裝“走秀”,黑紅與藍白時裝粲然奪目,T台秀場光影交錯,剪紙元素和巧妙設計搭配,令人覺得眼前一亮。
據介紹,“怪小怪”團隊制作的AI剪紙時裝作品基本都在小紅書、抖音等平台播放,作品粉絲量超過1萬名,瀏覽量超300萬次,點贊與收藏超10萬人次。
郭雁和她創辦的“怪小怪”AI剪紙時裝作品制作團隊。受訪者供圖
郭雁告訴記者,怪小怪藝術工作室成立於2024年12月,邀請到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劉志鈞、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齊岸民進行藝術指導,目標是制作“國際化、年輕化、數字化”的AI非遺作品,“我們以AI+藝術為驅動,運用動態剪紙、數字建模、智能生成等前沿技術,打造兼具傳統文化內涵與現代科技美感的藝術表達,讓非遺剪紙與時裝表演實現了完美結合。”
郭雁介紹,作品制作共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是剪紙+服飾,通過AI算法將平面剪紙紋樣適配到3D服裝中,生成可穿戴的藝術品﹔第二是剪紙+建筑,用參數化設計,讓剪紙圖案成為建筑裝飾,形成光影交錯的動態效果﹔第三是剪紙+動畫,通過AI驅動生成技術,讓身穿剪紙藝術的模特“人衣一體”,在虛擬T台上演繹出別有風姿的非遺時裝秀。
“怪小怪”AI剪紙作品。受訪者供圖
AI生成作品與傳統非遺剪紙有哪些聯系?郭雁介紹,AI增強了傳統剪紙依賴於視覺觀賞的共情方式,AI時裝秀結合視覺、聽覺,讓觀眾能有更豐富的感官體驗﹔在敘事化體驗層面,AI生成個性化時裝秀劇情,使觀眾從被動觀看轉為故事情境的參與者,能讓剪紙文化傳播力更強。
AI生成作品如何對非遺剪紙表達進行提升?郭雁說,傳統剪紙以“中國紅”為核心,而AI拓展了其美學邊界,實現了從較少色彩到色彩的多元表達,其動態光影制作結合光線追蹤技術,讓數字剪紙作品可隨環境光變化而呈現不同視覺效果,同時實現剪紙與水墨畫、油畫等藝術風格的風格遷移,創造跨文化美學維度的進化,並成為持續演化的數字生命力。
“未來,我們將繼續優化藝術設計理念與AI技術的創新應用,與更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深度結合,讓更多的非遺通過AI綻放更加迷人的光彩。”郭雁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