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淅川:用心用情守護一庫碧水

2025年04月01日17:17 |
小字號

 丹江口水庫,晨霧繚繞,一群白鷺從水面掠過。渠首老民兵、河南省淅川縣太子山林場場長陳人范開始了一天的巡山護水任務。“噠、噠、噠……”馬達啟動,小船有力地向前駛去。跟著小船,鳥兒在后面歡快地飛。

崇山峻嶺間,漢江、丹江攬蓄入懷,這一片生態水域,是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或許有人不知道,就是這一泓碧水,經南水北調中線水渠調運,一路浩蕩北上,不久之后便會抵達北京。

“我已在此守護40多年。”看著眼前郁郁蔥蔥的太子山林場,陳人范滿是感慨。淅川縣太子山林場共有22平方公裡,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重要生態屏障。這些年來,荒山成林海,湖水更清澈,渠首民兵功不可沒。

淅川縣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該縣民兵就加入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長期以來,渠首沿線鄉鎮分設3個南水北調民兵護水分隊。為讓“一泓清水永續北上”,2023年,在上級指導下,該縣從民兵護水分隊抽組骨干,組建渠首民兵連。

陳人范一家是典型的“民兵之家”,他的父親曾是該縣香花民兵營民兵。受父輩影響,陳人范的兒子陳博韜長大后,加入渠首民兵連。這些年,陳博韜不僅經常和父親一起保壩護水、巡山護林,還發動其他親人也參與進來,“一家三代當民兵、男女老少守渠首”的事跡傳為佳話。

在淅川縣,當地群眾還口口相傳著“獨臂老人50多年堅守大壩”的故事,主人公是渠首老民兵李進群。

1970年,李進群參與渠首閘修建工程。運土、打夯……他幾乎每天都奮戰在工地上。一天正在揮汗如雨施工時,李進群不幸被一根失控的鋼條打斷了右臂。“戰友們還在等我,我要回去!”沒等傷完全養好,他又回到了工地。建壩任務結束后,李進群主動向組織申請留下來看守大壩。一眨眼,已過數十年。

每年出入隊調整之時,渠首民兵連都會組織新入隊民兵學習連史、聆聽老民兵講故事。如今,在渠首附近鄉鎮,一家三代當民兵的有34戶,兩代的有58戶。

淅川縣境內水源區面積506平方公裡,庫岸線長達1050公裡,丹江、灌河等水庫主要支流貫穿全縣15個鄉鎮。由於修路、耕種等原因,環庫沿岸及支流的管護形勢較以往復雜不少。

近年來,渠首民兵連積極汲取老前輩們的護水經驗,主動聯合軍地有關部門建立護水共治網,實現民兵與其他管護力量有機融合。渠首沿線鄉鎮率先推開“渠首民兵+普通村民”的力量運用模式,為縣域邊界守水護水立起工作樣板。

“一人一年植樹100棵,10年一大坡”——河南省啟動“民兵生態護水工程”,南陽軍分區立下軍令狀。作為守江治水“排頭兵”,淅川縣人武部以打造綠色水源地為目標,建成“民兵生態護水林”,還把整山治水與促進庫區群眾增收結合起來,發動沿渠各村普通民兵種植果樹、毛竹、蘆葦等有利於水土保持的經濟作物。

“勘測完畢,水質正常!”前不久,在河南省軍區組織的專項訓練中,渠首民兵連憑借過硬的專業素質,高效完成水底勘察、水質監測、雜物清理等任務,給軍地專家留下深刻印象。

“我們不僅是護水隊,還是應戰應急的急先鋒。”渠首民兵連連長張雲虎介紹,在軍地有關部門支持下,他們緊貼新時代民兵使命要求,積極配套完善連隊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三室一庫”,購置大型無人機、水上水下機器人等設備器材,組織民兵參加抗洪搶險、軍地聯訓,遂行多樣化任務能力穩步提升。

近年來,渠首民兵還充分發揮亦兵亦民的屬性優勢,深入機關、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宣傳環保知識,同時與當地“渠首銀發志願服務隊”“河小青志願服務隊”等志願團體聯合開展垃圾清理、植樹造林活動,全力以赴保護好丹江口庫區水質。(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胡振芳 李丁)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百年首次!36片甲骨回安陽“探親”
  • 南陽:讓千年藥香飄向世界
  • 跟記者體驗一場麥田裡的國家非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