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
建好“智慧糧庫” 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全年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的新台階!再創歷史新高!政府工作報告中字字鏗鏘,大國糧倉的底氣更足。
糧滿倉,天下安。糧食顆粒歸倉后如何管好儲好,更考驗著“大國糧倉”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得益於高科技賦能“大國糧倉”,我國糧食倉儲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壓艙石”工程,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建設現場機器轟鳴,一棟棟淺圓倉正拔地而起,智能設備穿梭其間,一幅“藏糧於技”的現代化圖景正在繪就。
智慧儲糧守護“無形糧田”
既要種好糧,更要儲好糧。“糧安工程”既關系種糧農民的切身利益,又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的穩固。正在建設的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是鄭州市委、市政府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高起點、高標准謀劃的一項民心工程,將建設42棟大直徑筒倉和15棟散裝平房倉,總倉容達66.80萬噸,建成后鄭州市糧食儲備總倉容能夠滿足2000萬人口需求,穩穩扛起守護糧食安全重任。
既要藏糧於地,更要藏糧於技。科技屬性是強化儲備糧管理的利器。在項目謀劃之初,就始終將創新作為建設抓手,全面應用新倉型、新技術,打造全國糧食儲備“五個第一”,引領國內乃至國際智慧化糧倉建設新潮流。其中,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承建的42棟淺圓倉建設採用了架空式結構,運糧車輛可以直接通過倉房下部的出糧口進行裝車,倉內糧食95%以上可以利用自流出倉,這是我國首例散糧無動力裝車系統。建成后,將成為第一個全場景智能化信息化糧庫,利用機械自動化、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迭代升級傳統智能糧庫系統,能夠做到對儲糧監管全覆蓋、無死角,對糧食儲存環境實時監測和預警。
精益品質建好“儲糧口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創新的精神貫穿全文。技術創新也始終是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高質量履約的關鍵力量。“目前項目已完成總工程量的20%,預計今年12月完成主體施工。”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負責人姚明介紹道。
為確保項目按時保質保量完成,項目部提前謀劃,周密部署。面對場地狹小、工期緊等諸多困難,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團隊經過反復調研論証,決定淺圓倉建設採用液壓滑模工藝,該項技術施工速度快、機械化作業程度高、可循環使用節約材料、降低造價費用,既高效又綠色環保﹔淺圓倉錐形頂施工採用裝配工具式傘形架方案,減少鋼管使用,採用整體式傘架方案,減少架體變形,同時減少安全隱患及危險源﹔倉頂選用“雙層自呼吸隔熱屋頂”,具有隔熱、防雨、綠色節能的優點,通過空氣流動的熱工原理,在無動耗的情況下,阻隔外部熱量對倉內溫度的影響﹔為了給后期庫區智能化系統安裝提供有利條件,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施工過程中精准預留點位,高品質完成線路及預埋件布劃,確保糧庫業務管理系統、智能倉儲保管系統、智能安防系統、智能化系統集成4大核心智能系統的應用,形成“一個貫通、四個閉環”,實現“入庫-物流-倉儲-調度-出庫”業務管理貫通,做到倉儲保管、儲備狀態監測、綜合管理等糧食儲存全周期智能化管控,為糧食購銷領域穿透式監管保駕護航。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中交一公局集團鄭州糧儲項目正穩步推進國內一流智慧糧倉建設,成為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來源:中交一公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郭苗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