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丨讓大家吃得好住得舒服

老藝人口授心傳。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老張,我還得住到你家,我是‘瞎子放驢——抓住不丟’,認准你這個地方了。”
2月9日下午,85歲高齡的說唱藝人鄭新運騎著電三輪,跑了40多公裡,趕到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村,來參加第二天的馬街書會。
老張,叫張滿堂,今年72歲,他操持著一個“藝人之家”,10多間輕鋼結構的房子,有大通鋪,有上下鋪,可以住下150多人。
馬街書會俗稱“十三馬街會”,是全國曲藝界的盛會,已經有7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在寶豐縣城南5公裡的馬街村舉行。
馬街書會一向有“一日能聽千台戲、三天可讀萬卷書”的說法。每年書會期間,來自各地的民間曲藝藝人都在1000人以上。他們切磋技藝、亮書會友、拜師收徒。在河岸邊、麥田裡扎下攤子,以天作幕,以地為台,打起簡板,拉起琴弦,說書亮藝。數十萬群眾從四面八方來趕會聽書,摩肩接踵,人聲鼎沸,蔚為壯觀。
老友相見。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馬街村不小,有1000多戶居民。“原來說書的藝人,都是分散居住在村民家裡,一家住一兩個。” 張滿堂說。
后來張滿堂突然發現,藝人不來了。“2004年的書會,總共來了不到100人。”這讓他很是疑惑。
作為土生土長的馬街村人,張滿堂對書會有著特殊的感情,他下決心要弄清楚原因,於是,他騎上摩托車,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跑了兩萬多公裡,走訪藝人、請教專家。
“藝人們都說,來了沒地方住,這還能行?不能讓幾百年的馬街書會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張滿堂眼眶濕潤了。
2004年底,張滿堂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發起成立了馬街說書研究會,還舉辦了一場馬街說書擂台賽。
志願者登記藝人信息。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2005年,他在村邊的一塊空地搭建了10多間簡易房,石棉瓦的屋頂,搭上通鋪,買來被褥。他向藝人們發出邀請:“有我老張吃的就有你們吃的,有我住的就有你們住的。”當年的書會,就接納了70多名藝人免費食宿。
當地政府也加大了對馬街書會的傳承保護力度。2006年5月,馬街書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老的馬街書會,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
2016年,政府出資把張滿堂的簡易房改建成彩鋼房,每到書會期間,還給他送來米、面、油、肉類、蔬菜等食材,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張滿堂高興地把這裡稱作“藝人之家”。
目前在馬街村及周邊的幾個村子,大大小小的“藝人之家”有10多個,都免費為書會藝人提供食宿。今年的書會,參會藝人達1900多人,創歷史新高。
院子裡人頭攢動。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2月9日中午,張滿堂的“藝人之家”就已經住得滿滿當當。下午記者採訪的時候,還有藝人不斷給他打電話,詢問住宿的事。
鄭新運老人已經連續60多年參加馬街書會,自從張滿堂開了“藝人之家”,他年年都住在這裡,“老張為人厚道,心腸又好,我跟他都成了好朋友。”
“我就一個心願,讓大家吃得好住得舒服。”張滿堂說。
院子裡,臘梅盛開,香氣四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