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春走基層|在希望的田野上“種”下新夢想

人民網 黃莎
2025年02月05日15:0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立春節令,春意漸濃。

驅車從縣城出發,行至310國道,10分鐘便到了三收家庭農場。十幾輛三輪車和四輛廂貨車停在農場內,不時有工人進出大棚。

“玉姣,你在哪個棚……”河南省民權縣野崗鎮黨委書記吳星平電話還沒講完,便聽見“嘩啦”一聲,一個中年婦女從13號大棚裡走了出來。

隨即,中年婦女被幾個司機圍住:“周口2萬多株西瓜苗可以裝車了嗎?”“夏邑12萬株啥時候裝?”“山東的晌午是不是能整完?”

……

春節前后,是瓜農搶種的好時節,也是農場負責人李玉姣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現在種下的這一季西瓜將在‘五一’前后收獲,能賣出好價錢。”

李玉姣查看西瓜苗的長勢。人民網 黃莎攝

李玉姣查看西瓜苗的長勢。人民網 黃莎攝

今年45歲的李玉姣,2004年與丈夫從務工地回到東芒崗村。2005年春,李玉姣在自家三畝地上試種西瓜,淨賺1萬多元。

雖說收益好、見效快,但苗種從別人手上購買受限多,不如自己學習育苗技術。

看准了就抓緊干。2006年,李玉姣花費2.6萬元從外地請來育苗技術員。在田間地頭,邊干邊學,購良種、置農機……3個月后,李玉姣“出師”了。

有苗,沒市場?李玉姣就與家人每天騎著摩托車走街串巷推銷種西瓜。苗可賒賬,技術送進田,西瓜上門收。“傳統種植一年就兩茬,如果套種西瓜,一畝地能產個5000多塊錢,收入翻幾番,農戶都很願意。”第一年,李玉姣就推廣種植西瓜1000多畝。

為闊寬苗種的銷售渠道,李玉姣找遍各大交易市場的西瓜總代辦。一步一個腳印,李玉姣硬是蹚出一條“暢銷路”。 2020年流轉土地達700多畝,用於蔬菜瓜果育苗。

發展“新”意越濃,農業含“金”量越高。李玉姣也看准了方向,農業要想走長遠,必須走現代化之路。

李玉姣與政府談想法,一拍即合。2020年秋,兩座高標准智能育苗溫室落地孟庄村,成立三收家庭農場育苗基地。基地實行“企業+農場+農戶”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保底分紅、務工就業等方式,增加群眾收入。2022年,政府牽線,基地與河南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在新品種選育、集約化育苗方面達成協議,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效率。

工人在搬運娃娃菜苗。人民網 黃莎攝

工人在搬運娃娃菜苗。人民網 黃莎攝

“讓新應用、新場景不斷涌現。下一步,基地將打造成河南農業大學的研學基地,到時候青年人才將聚集這裡學習交流。”吳星平說。

300米長的大棚內,120萬株西瓜苗青翠欲滴。七八個農婦正通過機械點種,裝基質、壓盤、撒種、擺盤,各個環節有條不紊﹔補光燈、自動澆水車、播種機、應用自動虫情墒情苗情測報系統……先進設備應有盡有。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目前,李玉姣已建設13座高標准智能育苗溫室、冷棚120座,可年育幼苗1億多株,帶動周邊200余人就業。由於人員多,李玉姣為150畝土地購買場地保險。

“俺就住在村后面,跟著玉姣干了4年,大冬天在家凍得不行,棚裡暖和。”今年65歲的單紅英樂呵呵地說,“活也不累,一天80塊錢,晌午還管飯。”

一旁的單起美插話道:“忙完西瓜苗,接著就是蔬菜苗,一年四季都有活。”

嫁接技術員馮園麗從家裡騎車5分鐘就能到達工作地點,“每年10月份到來年5月份,能培育出四五茬的西瓜苗。像我這樣的嫁接工有70多個,都是玉姣姐帶出來的。”

工人在查看砧木的情況。人民網 黃莎攝

工人在查看苗情。人民網 黃莎攝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在基地,不隻有村民,還有專家。13號棚的“棚長”張國慶,就是李玉姣“返聘”的育苗行家。

“這砧木要趕緊去掉,不然營養都吸走了。”左手拿著一把砧木,眼睛不時掃著幼苗的張國慶喊,“玉姣,南邊這些不見光,長勢不行,要趕緊補救。”

張國慶隨即拿起一株幼苗介紹起來:“土壤、砧木、西瓜種都是進口的……一株幼苗成本就在七八毛。你再看這水源空調,18米一個,棚裡就有20個。”

“現代化農業離不開科技賦能,而科技賦能需要更多‘青年人才’。”李玉姣笑著說,“去年打算招幾個大學生,下手晚了,今年早下手,高薪聘請。”

望著長勢喜人的西瓜苗,李玉姣感慨:“等管理員上手了,我就去干種子。苗子賣得好,但咱沒有掌握核心。去年申請的種子銷售許可証下來了,下一步開始跑市場,找一些優質對口的種子做代理。”

“這就需要再打造一個團隊,線上線下齊發力。現在11號棚和12號棚正在培育。”說起下一步的打算,李玉姣躊躇滿志。

(責編:辛靜、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