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革命老區響起幸福協奏曲

我國出口海外的中高端提琴,竟有七成出自河南確山縣農民之手?大年初八,節后開工第一天,記者來到確山一探究竟。
河南確山縣,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老區精神延續至今,被一群制琴師傅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扛起鋤頭,他們是種地耕田的好手﹔拿起工具,他們是世界提琴制造業中響當當的“確山師傅”。
王金成在雕刻琴頭。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二哥,昨天的琴頭做得真板正!”一大早,縣手工提琴制作協會會長王金堂到二哥王金成家串門,剛一進院,便激動地沖堂屋喊道。
推門進屋,客廳的爐火上煮著一大鍋梨湯,水汽氤氳升騰。王金成正手握刻刀給一把琴頭做“美容”,妻子靖鳳娥懷抱一把大提琴的琴箱,隨形狀鑲著線,動作嫻熟流暢。
確山縣竹溝鎮小王庄村,全村34戶人家,一大半都在做提琴。初五剛過,王金成和妻子就開始“接單”了,村裡不少村民家也同步進入了工作狀態。
“我主要做琴頭,活兒多得干不完。”王金成的作坊接了二十多家制琴工坊的活,年收入三四十萬元。
在家做琴,不僅方便黃新芳照顧孩子,收入也不錯。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出門,隔幾座院,是村民黃新芳的家。架子上堆放著從琴坊帶回的半成品,黃新芳正坐在一旁的木桌邊專注合琴。嫁到小王庄村后,黃新芳便開始做琴,既方便照顧家,一年又多賺近十萬元。
“別村想掙錢都往外跑,俺村都往回跑。”王金堂說,五弟王金全一直在北京辦琴坊。2023年,他花300多萬元在村裡蓋起四層別墅,家用和制琴合二為一。院子裡有專門存放制琴原材料的倉庫,制作車間和展示廳在北邊的配樓裡。
做板、合琴、起凹圓棱、裝琴頭、上漆、調試……王金全的制琴工坊每個月能生產大提琴200把左右,小提琴近300把。琴坊常年用工十多人,都是附近村民,按工序計件領工資。
工人在給提琴上漆。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山溝溝裡咋就“長”出了洋氣的制琴產業?
這還得從王金堂說起。今年56歲的王金堂早年在北京提琴坊當學徒,掌握了制琴技術。后來,他在北京辦廠,生意紅火,還帶了一批老鄉入行,“確山師傅”在北京制琴行業聲名鵲起。
2015年,在政府招引下,王金堂帶領一批制琴師回鄉創業。剛開始,鄉親們對提琴這種“洋玩意”很陌生,更不信這個“木頭疙瘩”能掙錢。王金堂就從親戚開始,親戚傳、朋友帶,從代加工到專屬的獨立廠房,制琴業在確山農村悄然扎根。
王金堂在做琴。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無論是工廠還是工坊,品質都是第一位的。”在王金堂堅持手作的“偏執”下,確山手工提琴逐漸揚名海外。2023年,王金堂的一把小提琴以20萬美元的價格被轉賣到西班牙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手中。
如今,確山縣開辦制琴企業144家,僅竹溝鎮就有提琴作坊122家。產品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斯及相關配件等30多個系列,產量佔全國提琴總量的40%左右,帶動近3000人在家門口就業。
一把提琴富了老區人民。昔日的土坯房和小瓦房被一棟棟別墅和高樓取代,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留在竹溝鎮,願意回到確山。2024年,確山縣生產提琴32萬余把,超過半數遠銷海外,銷售額突破6億元。
“走紅”后,煩惱也隨之而來。確山縣年產提琴數量不少,但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大部分產品按訂單生產,批量走貨,在國外貼牌銷售,利潤大頭被中間商賺走。
2024年,一個王金堂盼了七年的夢成真了。11月,確山縣竹溝鎮提琴產業園開工建設。
確山縣竹溝鎮提琴產業園。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確山提琴能不能樹品牌、提質升級,就靠這個產業園了。”王金堂說,按照現在的入駐合同,竹溝鎮成規模琴坊都將入園,實現統一供銷,提升價格,打造統一品牌。
“今后,這裡不光生產提琴,還有音樂教育、研學、文旅文創產業。我們計劃舉辦各類音樂賽事和活動,打響確山提琴之鄉招牌。我們的琴就能告別低價,走上高端。”站在隻有兩排毛坯房的工地,王金堂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提琴產業夢,滔滔不絕。
好的手藝要傳承,好的文化素養也需要時間沉澱。在確山,老一輩都在制琴,年輕一輩都在學琴。包括王金堂的兩個兒子在內,確山縣已有22名“琴二代”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浙江音樂學院、俄羅斯遠東國立藝術學院等海內外知名音樂院校。
王金堂說,他的夢想和使命就是把提琴產業的平台做好,留待后來人。“咱老區人愛講傳承,一代接著一代干,等孩子們學成歸來,確山提琴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確山提琴。人民網記者 慎志遠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