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慶祝建黨百年·感言

傳承紅色基因 共創美好未來

2021年07月02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始終飽含對黨和人民的熱愛

  李大釗之孫、水利部水文局退休工程師 李亞中

  100多年前,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我的祖父李大釗為中國的未來奔走吶喊。他致力於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工人運動、建立黨的組織,並滿懷信心地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27年4月6日,我的祖父在北京被捕入獄。他受盡各種嚴刑拷問,卻始終堅守信仰、初心不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4月28日,李大釗英勇就義,時年38歲。

  祖父的偉大人格一直激勵著我們后輩。祖父的主要精力沒有放到“小家”,而是為謀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奮斗。不過,一旦有機會,他便會用各種方式教育培養子女,以身示范、潤物無聲。在祖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的父親也走上了革命道路。父親也以祖父為榜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子女。

  受祖父和父親影響,我在22歲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如今已有45年黨齡。在祖父的事跡與精神感召下,我們后輩始終飽含對黨和人民的熱愛,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奮斗。我年輕時當過鐵路工人,做過鉗工,大學畢業后進入水利部工作。作為一名工程師,我參與了我國水利信息化從起步到快速發展的過程。我所在的團隊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每當研究工作遇到困難時,想一想祖父,又充滿了干勁。

  退休之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祖父生平及作品的研究上,挖掘他的奮斗故事,讓祖父的精神影響更多人。許多機關單位、高等院校、中小學校等邀請我去交流,針對不同的人群,我會專門備課,更好引導他們學習祖父的革命思想、崇高精神、偉大人格。

  祖父犧牲距今已94年,他為共產黨人作出了表率。他是信仰堅定、對黨忠誠,堅守初心、為民造福,勇於擔當、敢為人先,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堅持真理、實事求是,清正廉潔、品德高尚的表率,激勵著我們滿懷信心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本報記者潘俊強採訪整理)

  我們有著更美好的明天

  方志敏女兒、江西省方志敏研究學會名譽會長 方 梅

  我與父親方志敏見面次數不多,但父親的事跡和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

  父親先后擔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1934年11月底,父親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苦戰兩個多月后,終因寡不敵眾,不幸被俘。

  1935年8月6日,父親英勇就義。在自述書上,他寫下了無限忠誠:“我願意犧牲一切,貢獻於蘇維埃和革命。”那一年,我隻有3歲。

  我的名字是父親取的,他希望我像嚴冬的梅花一樣擁有頑強的生命力,斗雪迎霜。我從小被寄養在鄉下,18歲以前沒有上過學。后來,母親找到了我,並把我送到烈士子弟學校。幾年后,母親送給我一本書,那是我識字后獨立閱讀的第一本書。書的扉頁上寫著:“梅兒,這本書是你爸爸在獄中用血淚寫出來的遺言,你要反復地精讀,努力地學習,用實際行動來繼承你爸未竟的事業!”這便是父親的遺作《可愛的中國》。盡管當時還有許多字不認識,但我感受到了父親對黨、對革命、對祖國深深的熱愛。

  1958年夏天,我到瑞金大學圖書室工作,讀了許多書,包括《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清貧》等,對父親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漸漸地,一個想法在我心裡萌生——我要為父親作傳。1986年退休后,我全身心投入到尋訪父親革命足跡的工作中。

  我跑遍了父親生活和戰斗過的每一個地方,走訪了上千人,寫了幾百萬字筆記。1999年,我創作的《方志敏全傳》出版。2006年5月,我完成了《方志敏和他的親人們》一書。現在,我正在創作《方志敏和他的戰友們》。

  “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父親在《可愛的中國》中展示的藍圖已變成現實。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們有著更美好的明天。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這一切,我衷心擁護黨、感恩黨!我雖已年近九旬,但是父親的故事還要一直講下去,講給更多人聽。

  (本報記者王丹採訪整理)

  將青春和熱血奉獻給這片土地

  楊靖宇曾孫、吉林省磐石市煙筒山鎮石虎溝村駐村第一書記 馬鋮明

  1940年2月23日,我的曾祖父、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在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間,孤身一人與敵人周旋5個晝夜后,終因彈盡糧絕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將他割頭剖腹,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

  幾十年來,曾祖父的故事被拍成電影、寫進書本,我深受感動和鼓舞。2018年,還是天津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大四學生的我,參加了一次“重走抗聯路”活動,踏尋曾祖父的戰斗足跡。我深深感悟到,正是對黨的無限忠誠,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使他無怨無悔、視死如歸。而這種精神,也鼓舞我沿著他的足跡,在這片土地上接續奮斗。

  2019年8月,我收到多家公司的入職邀請,有機會留在大城市工作。但思慮再三,我選擇成為一名選調生到基層工作,在曾祖父戰斗過的地方書寫青春。

  2019年8月底,我來到靖宇縣靖宇鎮保安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到村裡的第一天起,我就包保了11戶貧困戶共計19人。近兩年來,我與駐村工作隊隊員們每天在忙碌中度過,也愈發理解了這份工作的意義。

  村民時彥民身患重病,在我的積極協調下,他通過醫保報銷了90%的醫藥費,減輕了經濟負擔﹔村民姜玉國曾因病致貧,在我的幫扶下,他家住上了新房,還申請了村裡的養牛項目,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看到鄉親們臉上的笑容,我更加堅定了畢業時的選擇。

  2019年底,保安村134戶239人全部實現脫貧。現在,我們又投身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中,鋼架蔬菜大棚等建設項目已經全面鋪開……

  保安村4公裡外,就是曾祖父犧牲的地點。曾祖父像一盞明燈,一直照亮著我,指引著我,扎根基層,將青春和熱血奉獻給這片土地。

  (本報記者李家鼎採訪整理)

  傳承好焦裕祿精神是我們的責任

  焦裕祿女兒、焦裕祿同志紀念館名譽館長 焦守雲

  我的父親焦裕祿是河南蘭考縣原縣委書記。1962年冬天,他來到蘭考,當時蘭考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之患,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最低水平。父親帶領干部群眾總結與自然災害斗爭的寶貴經驗,大規模栽種泡桐。

  父親一生勤勤懇懇工作,心裡始終裝著人民,唯獨沒有自己。1966年2月7日,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人民日報刊發,全面介紹了父親的感人事跡﹔隨后,全國掀起學習焦裕祿的熱潮。父親去世已經57年了,但至今仍被大家銘記。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我后來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我希望通過學習焦裕祿精神,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深受鼓舞,在工作中更有干勁——傳承好焦裕祿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從父親身上學到“做人講感情,做事講擔當”。因為講感情,父親篤信“親民愛民、無私奉獻”﹔因為有擔當,父親力行“艱苦奮斗、科學求實”。

  2014年以來,我在全國各地宣講父親的故事,累計講了400多場。我撰寫了《我的父親焦裕祿》一書,電影版《我的父親焦裕祿》也將在今年上映。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能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讓更多的群眾、年輕人產生共鳴。

  如今,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蘭考也越來越美。我和家人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讓焦裕祿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本報記者朱佩嫻採訪整理)

  把工匠精神貫穿到實際工作中

  馬恆昌之孫、齊齊哈爾二機床(集團)公司“馬恆昌小組”組長 馬 兵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是爺爺馬恆昌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馬恆昌小組”一直沿用至今的座右銘。

  1949年春,為支援解放戰爭,爺爺帶領原沈陽第五機械廠車工一組,向全廠發出了勞動競賽倡議。車工小組在生產競賽中成績優異,獲得“生產競賽模范班”紅旗,並被正式命名為“馬恆昌小組”,爺爺任第一任組長。1950年,爺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馬恆昌小組”展現出來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扎根一線、精益求精的主人翁精神,激勵著我不斷成長。

  1994年,我考進機床廠,兩年后隨著國企改革,包括我在內的一批工人分流。我堅持一邊打工,一邊學習計算機知識。2000年,我重新回到廠裡工作。那時,趕上技術設備升級,我自學數控車床編程和操作技術理論,在廠裡第一個用上數控機床,工效一下子提高3倍多。2012年,我接過接力棒,擔任“馬恆昌小組”第十八任組長。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2016年首飛取得圓滿成功,我們小組承擔了制造火箭所需的環焊機傳動絲杠絲母的加工任務,但加工完成后沒有適合的檢測工具。

  我們自制了測量用的環規、樣柱等檢測工具,並用三坐標測量儀共同檢測,加工出的近千套絲杠絲母無一廢品、按期交付。

  70多年來,“馬恆昌小組”累計實現革新成果1251項,採用先進技術175項,涌現出全國勞動模范4名。

  2019年,公司新建了精密制造車間,把所有的設備都交給我們小組。今后,我們要進一步把工匠精神貫穿到實際工作中,將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作為突破口,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郝迎燦採訪整理)

  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時傳祥孫女、勝利油田濱南社區退休職工 時新春

  我的爺爺時傳祥是一名掏糞工人,也是全國勞動模范。他常說“工作無貴賤,行業無尊卑﹔寧願一人臟,換來萬家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首都的環衛事業。

  受爺爺的影響,我的叔叔時純利在環衛戰線工作了26年,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說:“父親背著糞桶的形象永遠留在我心裡,他的精神始終激勵著我。” 父母、叔叔叮囑我最多的,是要踏踏實實工作。17歲那年,我來到勝利油田工作。1999年,隨著油田改革,我由鍋爐水化驗崗位轉到環衛綠化隊,成為一名環衛工人。

  環衛綠化是個體力活,春天風沙大,夏天雨水多,秋天樹葉滿地飛,冬天寒風忙鏟雪。每當看到小區潔淨了、居民滿意了,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

  爺爺臨終前道出自己的心願:“我干了一輩子清潔工人,你們一定要把這個班接下去,要革新,放下掃把,放下鐵锨,實現清運機械化。”作為新一代環衛工人,我帶頭成立了創新小組,和大家一起編輯《綠化常用知識培訓教材》﹔制作“垃圾撿拾器”等清潔用具,改造垃圾車排污系統﹔建成有害昆虫標本室,在鹽鹼地上種植三葉草……這些年,我們用上了道路清掃機、壓縮式清運車,一步步實現了爺爺的心願。

  “辛苦我一人,潔淨千萬家”,憑著這股精神,我們環衛綠化隊成為勝利油田的“標杆隊”。2006年,我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些榮譽不僅屬於我們個人,也屬於奮戰在環衛戰線上的工友們。

  退休后的我,常常鼓勵環衛綠化隊的年輕人,希望他們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不斷掌握新知識、新技術,努力當好環衛領域的行家裡手,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本報記者李蕊採訪整理)

(責編:辛靜、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鄭州“大玉米”上演燈光秀03:21
  • 探訪河南“大個子”儲糧倉03:21
  • 我是90后村支書—我們村有"三千萬"03: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