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觀兩會 問策中原】

如何乘文旅融合東風,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 

【查看原圖】

編者按:文以載道,字以存理。延續去年“融觀兩會 出彩中原”策劃,今年兩會,人民網河南頻道、大河報·頂端新聞、河南日報客戶端、大象新聞客戶端聯手開啟融媒聯動第二季——“融觀兩會 問策中原”欄目。期間,我們繼續推出“一字觀兩會”系列報道,以網友“問”代表委員“答”的形式,每天推出“一字”海報,五字成句。圍繞每個漢字,我們邀請代表委員深度解讀漢字含義,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建言獻策。今天,我們推出第一篇《乘》。

解字:乘

乘,最早字形見於商代甲骨文,本意是登上去,引申為順應和趁著之意。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如今,文旅融合大勢方興未艾,加快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需乘此風挂雲帆,濟滄海。

核心提示:

剛剛過去的2020年,黃河文化旅游盛事在河南沿黃兩岸輪番上演。

鄭州舉辦202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電影與商都古今碰撞﹔央視中秋晚會唱響洛陽應天門,全球華人同賞一輪河洛月﹔太極拳申遺夢圓,南太行焦作迎來高光時刻﹔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用影像定格“天鵝之城”三門峽……

過去提及黃河文化旅游,浮現在腦海的是少林寺、龍門石窟、龍亭等老名片,而如今的創意文旅產品琳琅滿目。

開封清明上河園穿越東京夢華、大宋御河泛舟夜游等產品不斷更新。鄭州以黃河文明為根基創作的《隻有河南》面紗初揭,大型情景歌舞《黃帝千古情》亮相黃帝故裡。十三朝古都洛陽叫響“古都夜八點”,遠方游客紛紛“種草”隋唐洛陽城、洛邑古城等,洛陽已然成為網紅古都。

與此同時,河南文旅的傳播方式也越來越新潮,主動策劃爆款文化IP,老君山與老子文化、雲台山與竹林七賢等交相輝映,“詩和遠方”從牽手邁向擁抱。

“十四五”時期,河南將建設文化旅游強省,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打造鄭汴洛國際文化旅游核心板塊。

如何乘文旅融合東風,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帶著前期征集到的熱心網友的提問,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專訪了三位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聽聽他們怎麼說。

吉利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鳴湖段美景如畫 洛陽日報記者 魯博攝

河南省政協委員曹永彬:以黃河文化資源數字化激活文創開發

這次參加兩會,河南省政協委員、博雅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曹永彬隨身攜帶了一本手掌大小的2021年文創日歷。這本看似不起眼的日歷,其實是一部微縮的黃河流域文明發展史。

曹永彬徐徐展開長卷,上面是以時間為線索,選取黃河文化代表元素,將近萬年來發生在中原的黃河文明,通過插畫立體展現在人們眼前。拿起手機掃二維碼,還能在動畫中穿梭時空感知黃河文化魅力。

“黃河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句話所能概括的,而是許許多多文物符號、歷史名人、科技藝術成就等共同構成的。”曹永彬邊說邊指著的日歷上時尚插畫的圖案元素,有英姿颯爽的婦好,有鄭州大河村遺址的彩陶雙連壺,有白居易、李商隱等錦繡大唐詩人等。

“在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時代,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也隻有用新思維、新玩法,才能上新台階。”曹永彬建議重視黃河文化資源的數字化挖掘整理,建設黃河文化數據庫,該數據庫應該包括文物資源、非遺文化、古都文化、紅色文化等,真正為黃河文化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在曹永彬看來,通過該數據庫的資源共享,將為文創產品開發、裝幀設計、動漫產業發展等提供豐富的創作素材和創意靈感源泉,推動黃河文化誕生各類文化創意爆款產品,讓黃河文化遺產“活”起來。

河南省人大代表范軍:用科技的翅膀、青春的通道講好黃河故事

鄭東新區有一家“非遺有范兒”小劇場,河南墜子、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南陽鼓兒哼等誕生在黃河岸邊的曲藝形式,吸引著都市白領觸摸黃河文化。這家由曲藝名家范軍作為公益傳揚人的小劇場,旨在讓曲藝“回歸城市、回歸劇場、回歸青年”。

“黃河文化很厚重,關鍵是如何用新的傳播手段講好黃河故事,我想可以通過科技的翅膀,用青春的通道來打開。”河南省人大代表、中國曲協副主席、河南省曲協主席范軍說,青年人的創意是無限的,講好黃河故事是每一個黃河兒女的責任,需要激發青年人的熱情,結合5G等新技術應用來做。

“河南到處都在上演生動的黃河故事,但需要去挖掘、開發和包裝。”范軍舉例說,上世紀80年代,由河南作家李准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黃河東流去》影響深遠,當下也呼喚新的好作品去鼓舞人,“東北有《鄉村愛情》,河南能不能誕生一些展現黃河兒女精神風貌的影視作品?”

范軍還聯想到最近熱播的張嘉譯主演電視劇《裝台》,劇情講的是一群西安小人物的故事。“黃河故事是一個個優秀黃河女兒的故事,這樣的人物有很多,比如常香玉大師的愛國主義和‘戲比天大’的精神至今感染人。講故事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要以多元時尚的方式講出來。”

最近一段時間,范軍正忙著籌劃一部用河南式幽默講述黃河故事的喜劇影視作品。“河南,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可文化資源不能埋在黃土下,如果不去喚醒,永遠不可能轉化成文化產業。”

河南省政協委員郭愛和

河南省政協委員郭愛和:建議面向國際打好“陶瓷”這張文化王牌

如何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黃河文化旅游帶?省政協委員、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中國三彩藝術館館長郭愛和,一直在思考其中的“國際”二字。

“黃河文化能打的牌有很多,如果要面向國際打好一張牌,應該是陶瓷。”郭愛和說,講黃河文明離不開陶瓷的發展,黃河孕育了偉大的陶瓷藝術,從仰韶彩陶到夏商原始瓷,再到唐宋迎來鼎盛,宋代五大名窯河南獨佔其三。

郭愛和向記者盤點起河南的“陶瓷家底”:洛陽三彩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現在建設有三彩藝術館、三彩博物館、三彩國際陶藝村等完整的品牌鏈條,鈞瓷目前也有鈞瓷文化園、神垕古鎮等基礎,汝瓷也在推進汝瓷小鎮,還有仰韶彩陶、絞胎瓷、登封窯等文化資源。

他暢想道:“如果將各個窯口和時期的陶瓷,建成博物館、藝術館,便構成了黃河文化旅游帶上的一條陶瓷觀光帶,這便是鑲嵌在黃河母親河兩岸,最璀璨耀眼的珍珠項鏈。”

研究傳播洛陽三彩藝術30多年,郭愛和的三彩藝作品榮獲諸多國際大獎,憑著多年國外文化交流經驗,他建議把握“陶瓷”這個國際名片做文章。“中國的英文翻譯‘China’便是陶瓷,河南能拿出的文化名片太多,而如果把‘陶瓷源’這個概念宣傳出去,世界游客將目光投向河南之后,其他方面的文化也會被發現,但前提是先集中力量打好一張王牌。”(融觀兩會報道小組記者 張叢博)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2021年01月16日08:19
分享到:
(責編:於思遠、徐馳)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