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大沙河由濁變清的前世今生

【查看原圖】

張冬冬 攝

人民網11月5日電(徐馳) “三年前,大沙河還是一條‘臭水溝’。通過生態治理,變身成了河水清澈,綠樹成蔭的最美‘城中河’。”河南省焦作市大沙河畔,焦作市水利局水系辦主任杜長勝說。

秋高氣爽。站在河堤極目遠眺,隻見碧波蕩漾,時有三兩隻水鳥急速飛掠。兩岸綠草如茵,游人悠閑漫步。

大沙河是海河流域衛河最大、最上游的一條支流,屬天然河道,發源於山西省陵川縣奪火鎮。河流自焦作市西北部出山,一路流經博愛縣、焦作城區、修武縣等地,從新鄉共產主義渠匯入衛河。全長114公裡,其中焦作境內河道長74公裡。

“過去的大沙河隻有右堤,左岸堤防殘缺。汛期洪水較大時候會淹沒兩邊的農田和村庄,平時卻又干涸缺水,因疏於治理成了一條垃圾成堆的‘臭水溝’。”杜長勝說。

2018年,大沙河生態治理項目啟動,主要內容包括:防洪治理、生態引水、岸線整治、植樹綠化等。項目全長35公裡,涵蓋12公裡大沙河濕地公園、9處景觀閘、6.6公裡精品商務旅游帶、5個城市主題景觀公園和3條綠色干渠廊道。

焦作市網信辦供圖

大沙河生態治理工程總投資110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32億元。城區35公裡防洪建設已完成,正在開展25公裡的生態提升。建成水域面積7000畝,綠化面積6000畝。城區核心段形成了12公裡長、平均寬1公裡的生態景觀帶。七星園、體育公園、文體廣場、荷花園、游船碼頭、戲迷廣場,都已經對外開放。

“現在這裡已經是市民們休閑健身的第一選擇。”杜長勝說,焦作市在大沙河生態治理中融入體育元素,規劃建設了17處152塊體育場地,有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老年門球場、水上皮劃艇、馬拉鬆賽道等,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要。

治理后的大沙河,生態效益顯著,過去難得一見的鳥類開始在此安家。目前已有白鷺、蒼鷺、赤麻鴨,紅嘴鷗、秋莎鴨等40多種鳥類活動蹤跡。最令焦作人欣喜的是,今年二三月份,200多隻白天鵝曾在這裡逗留半個多月,顯示了大沙河生態改善的成果。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2020年11月06日09:53
分享到:
(責編:常力元、辛靜)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