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渑池:全力出“机”助春耕

地膜覆盖事关烟苗顺利移栽,事关烟叶量质双优,事关烟农增收增效。
近日,行走在河南渑池烟区,春风里裹着泥土香,铺上地膜的田地,在阳光照射下像一面面闪闪发亮的镜子,照出了烟农幸福生活的模样。
“铺滴灌带、覆地膜同步作业,这个‘大家伙’确实是搞生产的‘好帮手’!”摸着红色打底的“机头”,喜悦挂在渑池县果园乡展庄村卫卫波的脸上。“新购买的农机,它只需要换挂件,即可实现耕地、起垄、覆膜等功能,感觉种田变得轻松多了。”
星光不问赶路人。烟区农机“土专家”毛发财,他是“单兵作战”最强的机耕手,早上6点出发,晚上顶着星星回家,开着大农机跨区作业,用他的话说:农时太紧,抢时间把乡亲们的地膜覆上,让他们种烟收入更稳定。
在该县天池镇杜村沟村烟叶示范田,“大铁牛”昂首阔步、加速向前。63岁的王长岁像个“甩手掌柜”,转悠在地头,嘴上满是笑意,“合作社农机服务,随叫随到,活还干得漂亮!”
合作社大型农机正在帮助烟农覆膜。 席新超摄
王长岁口中的合作社,是渑池县天池镇杨村烟叶专业化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古保民亮出“家底”,派出“机群”,驰骋沃野、散落田间,争分夺秒帮助农户开展生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近年来,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烟草分公司致力于实现现代烟草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目标,通过开展“赛马”选型,委托合作社购买200余台新型农机,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破解“无机可用”难题,还着重加强本地农机“土专家”培育,改造“有机难用”问题,推动实现了烟叶生产耕整地、覆膜、中耕培土、育苗、植保等环节机械化作业率达100%。
“过去覆地膜全凭‘卖体力’,现在生产‘靠机械’,劳动强度降低了不少!”王长岁回忆说,“过去覆地膜累死累活,1人一天顶多1亩地,雇用人工,生产成本增加了不少。”
从“卖体力”转为“靠机械”,烟叶生产实现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王长岁算了三笔账。
先说降本账。按照人工覆膜方式,1亩地需支付工资80元,而农机覆膜仅需30元/每亩。
再看效率账。农机每天覆膜50亩左右,若按同样面积人工覆膜,一天需要50人左右。
还有效益账。机械化生产效率高,能及时保护土壤水分蒸发,比如,当下趁墒覆膜,土壤保墒蓄墒,为移栽期节约用水提供了保障。
井窖式移栽是渑池烟区的特色生产技术,如果田地干旱,墒情不足,井窖难以成型,难免给烟农造成生产困难和补水成本增加。
“移栽临近,根据气象预报,近期烟区少雨,我们指导服务烟农抢时间覆膜,就是要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住土壤墒情,保障烟叶移栽工作顺利开展。”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农艺师赵红朝说。
全力出“机”,助农生产。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采取“两手抓,两促进”,实现烟田覆膜工作高质高效落地。一手抓农机协调。积极调动合作社、烟农、农机“土专家”抱团发展服务意识,把全县农机资源聚集起来,在握指成拳中实现互补联动,促进全县烟田覆膜工作加速推进;一手抓技术服务。实施烟技员网格化责任制,深入田间地头,加强覆膜操作规程指导,保证薄膜压紧压实,防止漏风跑风,促进覆膜技术操作标准落地。
“王叔,你种植规模大,若农机不足,我再给你调配!”“明天结束!谢谢刘站长”……晚上,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笃忠烟站站长刘中强还不忘给辖区烟农一个个挨着互通电话。
苗棚里,烟苗翠绿;田地里,机声隆隆。眼下,渑池烟区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正绘就着兴村富民的新图景。(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 作者:席新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