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红旗渠畔故事多

人民网记者 徐驰 尚明桢 王佩
2025年04月05日08:00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红旗渠如银蛇般蜿蜒,在巍峨山壁上勾勒出壮丽弧线。人民网 霍亚平摄

红旗渠如银蛇般蜿蜒,在巍峨山壁上勾勒出壮丽弧线。人民网 霍亚平摄

登太行,俯瞰。渠如银蛇,于峭壁间蜿蜒,水依山势而下。入山乡,沟渠纵横,如毛细血管,滋养农田村落。

这,就是人工天河——红旗渠。曾经,10万河南林州人民,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凿穿绝壁,十年成一功,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60年来,130亿方水顺渠而下,浇灌4700万亩土地,累计增产粮食40亿公斤。淙淙渠水,滋润了林州的工农业,其伴生的红旗渠精神更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红旗渠水从庙荒村穿村而过。人民网记者 王佩摄

红旗渠水从庙荒村穿村而过。人民网记者 王佩摄

从红旗渠分水岭出发,沿一干渠向南行驶约20公里,就来到了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该村是红旗渠唯一穿村而过的村庄。

曾经,庙荒村“荒”如其名:地薄粮少,村民穷得买不起调料,300多人的自然村仅剩下70多人留守。“不怕穷、不怕荒,咱红旗渠都修成了,还有啥事干不成?”2012年,新任村支书郁林英用红旗渠精神给村民鼓劲。

争取资金,改善村容村貌;流转土地,建种植合作社……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庙荒村在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000元。

庙荒人不满足:脱贫只是第一步,咱得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

村集体决议:建民宿,依托红旗渠发展旅游。

说来容易干着难。没资金,没经验,咋发展?“发扬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不搞单打独斗,抱团发展。”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吵”出这样的解决办法。

党员带头,拆老院改民宿,前期自己投,后期股份制。村集体成立“幸福庙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管理运营。

今天,庙荒村拥有27家民宿、农家乐,180余间标准客房,形成一条集红旗渠研学、生态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游学产业链,村集体年收入从几千元增长到60余万元。

华丽转身的,不止庙荒村。

止方村创新红色旅游,成为特色民俗村;

下里街村巧做“水文章”成为游客眼中的“网红村”;

…………

这些山村的“蝶变”,成为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红旗渠畔,坐落着中国电子材料行业五十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光远新材)。

10余年前,部队转业的李志伟决定在家乡投产电子级玻璃纤维时,几乎没人看好。

彼时,这个行业主要由美日韩等国企业高度垄断。光远新材面临着“要人没人,要设备没设备,要原料没原料,要市场没市场”的艰难处境。

“啥都没有,就是有股必须干成的劲儿。我就想,老一辈修渠的时候也是啥都没有,不也干成了。我凭啥干不成?”作为林州众多的“渠二代”之一,李志伟有股“祖传”的拼劲。

一年,两年,五年,十年,公司发扬红旗渠精神,从零起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先后攻克超细电子纱、超薄电子布等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起了一条电子新材料领域的“红旗渠”。如今,公司生产的低介电玻璃纤维制品已广泛应用于AI服务器等前沿领域。

“红旗渠精神这个传家宝,激励我们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李志伟说。

光远新材的发展史是红旗渠精神滋养林州经济发展的缩影。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高频高速与IC载板用覆铜板产品,填补了国内高阶覆铜板领域技术空白;凤宝集团生产的液压支架管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数年保持在40%以上,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林州市有工业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9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工业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活力与韧性。2024年,林州市GDP同比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总量居全省第4位,再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县。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右一)向学员们讲述修渠故事。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右一)向学员们讲述修渠故事。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语重心长地嘱咐。

春到太行,山脚下的红旗渠精神营地也跟着热闹起来。

“别看这个小箩筐平平无奇,它是仿照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用的‘抬筐’编织而成。当年在修渠一线,它可立下了汗马功劳。”营地的研学课堂上,孩子们围坐在一只小箩筐四周,老师一边教编法,一边讲述当年的情景。

10年修渠,林州人民把自力更生、不等不靠发挥到了极致。没有工具自己制,当地群众就地取材,用荆条、藤条编制抬筐,并且探索出了合适的抬筐尺寸,让负责运输沙土、石灰等材料的民众抬得动又抬得多。

“巴掌大的小筐,我断断续续花了两三天才做好,当年修红旗渠的人们,编那么大、那么多抬筐,得花多少力气?比起他们的辛苦,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上完研学课,来自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九年级的学生常家辉深有感触。

编织箩筐、柳帽,制作青年洞微缩景观,体验“凌空除险”……营地里,多种模拟当年修渠情景的研学课程备受青少年欢迎,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体验到了先辈的艰辛。自营地运营以来,全国各地累计有70.78万人次青少年来此接受红旗渠精神的洗礼。

每年,全国各地到红旗渠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人民网记者 王佩摄

每年,全国各地到红旗渠研学的学生络绎不绝。人民网记者 王佩摄

红旗渠精神感召的不只是青少年。每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党员干部、企业员工聚集于林州,感悟学习红旗渠精神。建院以来,红旗渠干部学院已举办培训班8900余期,培训学员48万人次。

60年沧桑,一批批修渠人老去,而红旗渠依然年轻。她屹立在太行之巅,如一座丰碑。她蜿蜒在庙荒村,见证山乡巨变。她藏身在实验室,给创新注入精神力量。她藏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告诉他们,勇敢前行。

一渠六十载,精神永流传。

(责编:慎志远、辛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百年首次!36片甲骨回安阳“探亲”
  • 南阳:让千年药香飘向世界
  • 跟记者体验一场麦田里的国家非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