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安澜】走进黄河博物馆 探访千秋治黄史
人民网郑州9月17日电 (程明辉)黄河宁,天下平。浩浩黄河水,不仅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也让华夏大地饱受水患之苦。9月16日上午,“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黄河博物馆,探访中华民族的千秋治黄史。
“一部治黄史,半部中国史。黄河水患频繁,从先秦到1949年以前的2540年里,黄河共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其中大改道5次,决溢范围北起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洪水过后,河渠淤塞,良田沙化,满目疮痍,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站在展厅内的壶口瀑布前,博物馆讲解员向记者讲述。
据了解,黄河博物馆陈列以“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缩影”为题,除序厅外,共分为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治河新篇、和谐之路五个展区。置身馆中,俯瞰黄河流域地图,黄河如腾飞的巨龙,翱翔在中国北方大地上。馆中的古生物化石展品,诉说着黄河形成初期的风云变幻;历次改道的地图,折射着黄河千百年来给中下游带来的深重灾难。
“治理黄河是历代安民兴邦的大事。由于特殊的水情、河情,黄河灾害频繁,极难治理。虽然从大禹开始,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黄河,也有过若干相对安稳的时期,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修堤——淤积——决口——改道’的循环局面。”在千秋治河展区,讲解员介绍,自先秦至民国的近3000年间,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人们对黄河的认识不断深化,治河技术不断改进。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黄河河道控导工程使得黄河神龙摆尾,不再冲刷堤岸;小浪底调水调沙使得黄河下切,不再加速抬升。如今,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确保了岁岁安澜,这条灾难深重的大河已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行至治河新篇,讲解员向记者讲述道。
“参观博物馆后,我深切地感受到‘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的含义。回溯波澜壮阔的治黄历史,也是在回望我们民族拼搏奋斗的历程。”中国经济网记者吴晓娟深有感触地说道。
(责编:于思远、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