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传统村落绽新姿 文旅交融引客来

——鹤山区鹤壁集镇“中国传统古村落”西杨邑村

2022年04月07日11:36 |
小字号

走进秦家大院,小桥流水、石雕木雕随处可见,十多个院落院院相通,显得气势威宏、威严高大。游客们穿梭其中,在北方感受到一种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6年前,西杨邑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因人多地少、产业单一,村民纷纷外出谋生,全村人口1500人,仅贫困人口就536人。

2016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鹤壁集镇政府的安排部署下,该村立足实际,谋划脱贫思路,依托传统粗布纺织技术和明清古建筑,引进外来文创产品,兴建特色温泉度假小镇,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唤醒+文创赋能+文旅融合”的独特乡村振兴致富路。

现如今,西杨邑村大不一样了,村里面搞建设,泥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古村落旅游红红火火,传统技艺迎来新的生机!2019年,西杨邑获得国家级“中国传统古村落”称号。

传统技艺 唤醒古村

“这种粗布质地柔软,线粗纹深,对改善睡眠、调解神经、增强人体微循环有意想不到的作用。”西杨邑村村民张保香正在给慕名来购买老粗布产品的顾客讲解。“这么好的东西,现在用的人少了,会这种技艺的人更少了。”

现如今,老一辈粗布纺织手艺人在逐渐衰老,年轻一辈更多人想出去闯荡,愿意留在乡土中坚守和传承民族手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加之随着现代纺织工艺的不断进步,老粗布加工技艺渐渐淡出人们视线。2016年,借助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鹤壁集镇西杨邑村在区、镇两级文化旅游部门指导下,抓住商机,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挖掘开发,大力发展老粗布纺织产业,研发了粗布床单、粗布衬衣、三件套等十余种相关产品。2020年6月,鹤壁集镇西杨邑村张保香入选鹤山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邑寨老粗布纺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当前西杨邑村从事老粗布生产的农户已有10余家,老粗布产业每年为群众增收2万元,成为当地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重要的增收渠道之一,如今慕名购买老粗布制品的订单络绎不绝。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沉睡已久的古村落终被唤醒!

文创赋能 扮靓古村

西杨邑村文化资源丰富,相传宋朝杨家将曾在此处打退辽军,至今“闸住金龙口,破了杨邑寨”的故事还在村内流传,除此之外,村内还有10多栋明清建筑,30多座古窑洞,可惜因岁月侵蚀,这些建筑渐渐衰败,不少已经废弃。借助村内传统粗布产业的兴起,村民们希冀村子重聚人气、找回活力,如何吸引人来是村民们最担心的问题。

“我与西杨邑村是一见钟情。这里的明清建筑古老而质朴,极富特色。”2017年,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卫国在西杨邑村租下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村居,打造成鹤壁窑传统技艺传习所,推出鹤壁窑大福缸酒等一系列文创产品,不少游客周末闲暇时来赏传统技艺,品茶读书,好不自在。

村里的游客多了,可村里旅游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游客们一走一脚泥,垃圾遍地的现象比比皆是。鹤壁集镇西杨邑村筹措专项资金65万,修建2.2公里村道。此外,该村还新建公厕7座、垃圾池10个,为群众集中就近倾倒垃圾提供了方便。村里还组建了卫生清扫组,每周一定期清扫,村里干净整洁,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完善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多起来了,2018年,随着传统的泾阳茯茶、民俗文化的手工粗布、棉麻民族风服装相继入驻西杨邑村,西杨邑文创产业已初具规模。

文旅融合 振兴古村

近年来,西杨邑村依托传统产业发展带动,文创产品赋能,以五岩山中医药文化为载体,结合西杨邑村的古建筑、历史文化,充分开发“秦家大院”等优质旅游资源,修复各类明清建筑10余座,古窑洞30余座,同时流转土地300余亩,争取各级资金3.5亿元,建设西杨邑温泉度假康养小镇,打造古村落保护开发区,预计明年完工。

西杨邑也不乏丰富多彩的活动。2019年6月西杨邑举办盛大的社火节,游客们赏明清建筑、看社火表演,仅一天就吸引游客1000余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上每年声势浩大的社火表演,让西杨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被正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数据显示,2021年西杨邑村累计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20万元。同年西杨邑被评为河南省传统古村落。如今的西杨邑村,再不是旧时模样。

“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西杨邑村传统工艺、文创产品、古老民居、历史文化,为资源激活赋予文化魅力。”西杨邑村支书秦素兵说,希望更多企业家、农创客、老百姓参与其中,把农村闲置资源全域激活,让西杨邑村有乡愁、有自信、有更美好的未来。(鹤壁市鹤山区乡村振兴局 闫艳芳 郝婉名 供稿)

(责编:杨晓娜、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许昌:群众的守护者 也有群众守护
  • 中国好人王永甫: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
  • 孕妇突发大出血 交警“铁骑”护航上演“生死时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