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防疫流调:郑州这样揪出“德尔塔”
人民网郑州8月28日电(徐驰、时岩)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很多人不知何为“流调”。疫情的反复出现,让“流行病学调查”越来越被人熟知。调查是谁发起的,具体怎么调查,调查哪些内容?郑州市疾控中心“流调”队员现身说法,为大家揭开此轮新冠疫情流调的神秘“面纱”。
“流调员就是战‘疫’一线的福尔摩斯,负责揪出病毒的蛛丝马迹。”宋彩娟是郑州本轮疫情首批“流调工作队”第五队队长,她如此解释自己的工作。
2021年7月30日17时,郑州市二七区发现1例核酸初筛阳性,后认定为无症状感染者,随即启动应急机制。31日18时,郑州又发现27人核酸检测异常,经复核11人为确诊患者,16人为无症状感染者。当晚,郑州市全面进入应急状态。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一时间组织42名队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流行病学调查必须和疫情防控结合,才能跟病毒抢时间,快速阻断传播链。”当晚,宋彩娟和同事穿上隔离服,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勘察环境,并结合大数据对被隔离的病人展开询问、记录……“压力大到让人想窒息,经常饿却吃不下饭。”
问到关键线索马上汇报指挥部封控,抽空赶紧撰写“流调报告”……连续工作36小时后,宋彩娟才稍作休息。“再回到家已经是半个月以后,孩子都跟我生分了。”随后,河南省又组织全省152名流调队员,在郑州继续开展更精细的流调工作。
“得到线索马上汇报指挥部封控,是郑州此轮疫情应对的创新做法。”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梁士杰介绍,此外“多问一嘴、深挖一分”,也是快速“揪出”德尔塔的关键原因。
“流调人员从一名确诊患者口中得知,绝大部分医护人员防护严密,但有人反映一名医生吃饭、走楼道时会扯下口罩,让我们起了疑心。”梁士杰说,流调人员“多问一嘴”的做法,让后期分析人员逐渐坚定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出于对医护人员专业性的信任,一般不会考虑院内感染。但这次我们更深入的调查,更严谨的核酸检测,为确定是‘院内感染’争取了宝贵时间。”
流调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流调人员朱慧丽介绍,流调要描绘出被调查人员的点滴生活,“病例核酸检测阳性或者发病前14天的行程轨迹,要精确到每一段时间,每段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儿……如果他想不起来,我们就通过大数据帮他们想。”最终,病例坐在哪张桌子上、周围的人多不多、有没有戴口罩、进餐厅是否需要扫码、餐厅的空调是中央空调还是台式空调,都将出现在流调报告中。
“在排查一个病例时,发现他14天行程轨迹里没有遇到可疑人员,那他怎么被传染的?为摸查清楚,流调人员把时间往前推了2天,果然发现他接触过一个病例。”梁士杰至今感到幸运,“虽然会遇到一些不解,甚至对抗调查,但在大家强烈责任心下,这些问题一一被克服。”
“我们真诚希望大家不要随意传播病例相关情况,这会让很多被调查人员有心理负担,关键时刻不愿说出准确行踪。为了大家的安全和便利,请尽量为被调查人员保密。”朱慧丽说。
“人员集结快、溯源快、报告快,更是阻止此轮疫情更大范围传播的基础。”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本亮介绍,在所有流调人员的努力下,复核阳性结果出来流调报告也出来,成为指挥部“立马联系管控”的坚实依据。流调人员扎实的基本功和敬业的工作态度,也是“封死圈住”疫情的重要保障。
除了完成必要的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调查,郑州市疾控中心还勇担责任,积极对市民关心问题尽心调查,以解除大家的担忧。
“疫情初期有网络传言,郑州第六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参加过一场800多人婚宴。根据《第八版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本来不需要对此进行调查,但我们流调人员主动要求介入,最终调查出不仅没人感染,而且现场没有那么多人,广大市民从此放了心。”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会主席、流调工作负责人李新庆说,“封死圈住德尔塔疫情,流调人永远责无旁贷,为人民群众负责到底!”
(责编:姜果、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