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精心繪制“三農”發展新藍圖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從“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古訓,到“民為國基,谷為民命”的深刻論斷,再到“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殷切囑托,“三農”工作始終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過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農業農村局黨組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圍繞市委“十個聚焦”,持續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三農”工作實現了新突破。
鶴壁市百畝豐產方冬小麥實打驗收測,刷新了全國單產紀錄﹔鶴壁市鄉村振興戰略績效考核獲得“好”的等次﹔耕地保護連續25年實現佔補平衡﹔誼發牧業與崖州灣國家實驗室簽署生豬數智育種中心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成功創建全國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基地……
2025年,市農業農村局將賡續奮進再出發,以蓬勃的生機和不竭的動力,書寫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藏糧於技,筑牢豐收“保障牆”
“經實打驗收,單產912.6公斤!”2024年6月6日下午,隨著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文善的宣布,鶴壁市百畝豐產方冬小麥實打驗收測產,創下了全國冬小麥單產新高。
小麥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如何確保夏糧豐產豐收成了農業農村部門最關注的重點工作。
“通過實打測產証明,鶴壁市不斷優化採用的‘五良’機制,創新實施的‘五定’措施,就是我們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金鑰匙’。”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常志偉介紹。
正是有了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鶴壁市測產地塊小麥畝產才能高出當地平均水平10%以上,為小麥高產創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探索出了一條有效路徑。
夏糧豐收只是完成了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仗,秋糧增產,我們也有信心。
“浚單”系列在黃淮海地區創下的卓越戰績有目共睹,這是鶴壁市農業部門向“芯”而行的底氣。
十年磨一劍,2024年鶴壁市玉米新品種“浚單168”扛起了大梁,畝產1216.81公斤,再破鶴壁市玉米單產紀錄。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全國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組組長李少昆稱其具備成為大品種的潛質。
當年11月,“浚單168”玉米品種亮相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功實現成果轉化,再次証明:鶴壁種子,就是中!
小麥、玉米、花生……2024年鶴壁市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成績可圈可點。全年糧食總產127.56萬噸,超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
當然,好種子,也離不開好田。
2024年,鶴壁市全面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已建成高標准農田146.92萬畝,佔鶴壁市耕地面積的86%。其中147.9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中,已建成高標准農田140.5萬畝。2025年底前將具備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
同時,鶴壁市著力推進農村溝渠連通集中整治,2025年將基本實現溝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全面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興產於農,夯實致富“產業基”
生態化、綠色化、品質化、品牌化、差異化……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增強產業帶動能力方面,鶴壁市一直在路上。
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歸根結底是要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民增收,鶴壁市通過深入實施“2111”企業幫扶計劃,將一項項舉措落到實處。
2024年,鶴壁市對農業企業的培育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人元生物成功獲批國家級龍頭企業﹔
——市農業農村局向省廳推薦省級龍頭企業10家﹔
——新認定市級龍頭企業15家﹔
——新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家﹔
——新培育市級以上重點農業社會化服務示范組織16家。
……
著力品牌建設、開拓市場,現如今已然打造成為鄉村全面振興“新引擎”。
如何樹立品牌意識?好產品造就好品牌是關鍵。
“咱們鶴壁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很多農特產品的背后都可以挖掘其文化內涵,通過講好文化故事,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品牌化、差異化發展,從而增強產品競爭力。”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郝中平介紹。
善堂花生、淇河鯽魚、小河白菜、大碾蘿卜、溫坡花椒、紅油香椿……越來越多的“鶴壁造”農特產品品牌進入人們的視野。
去年,淇縣山小米、鶴山虫草蛋等4類產品,被表彰為2024年全省“我最喜愛的名特優新農產品”。
鶴壁市還在強化品牌培育方面新認証綠色食品2個、續展14個,11家企業的15個產品、14枚商標入選全省首批“豫農優品”商標及標識使用人名錄,11個農產品被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為進一步增強特色農業產業的帶動能力,鶴壁市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延長產業鏈條,發展長鏈型、高附加值、農民為主體的特色農業產業,不斷探索農業產業融合新業態,帶動區域經濟整體發展。
志智雙扶,鋪就小康“幸福路”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過去一年,鶴壁市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持續堅持底線思維,強化政策支持與機制創新,脫貧攻堅成果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為了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這一底線任務,鶴壁市以農戶自主申報、基層干部排查、部門篩查預警等3種途徑開展常態化監測,確保監測幫扶精准高效。
截至目前,鶴壁市累計識別監測對象5234戶16031人,風險消除2915戶9854人,風險消除率61.5%,幫扶措施實現全覆蓋。
針對特色種植、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光伏等幫扶產業發展,鶴壁市不斷強化利益聯結,發揮帶動效益,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就業,增加脫貧人口財產性收入。
2024年,鶴壁市投入各級銜接資金2.93億元、安排項目202個﹔加強422個幫扶產業項目管理,持續發揮帶動效益﹔鶴壁市脫貧人口實現務工17187人,完成省定目標的149.4%。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過渡期內,鶴壁市225名駐村第一書記、110個駐村工作隊、271名工作隊員日夜堅守在幫扶一線。
他們穿梭於田間地頭,用雙腳丈量著每一寸土地﹔他們走進農戶家中,用真心溫暖著每一顆心。他們不畏山高路遠,不懼風雨兼程,隻為那一句“不落一人”的庄嚴承諾。
幫扶干部如同點點繁星,照亮了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幫扶政策就像涓涓細流,滋潤著鄉村發展的每一寸土地。常態化“幫扶日”制度的落實,讓脫貧群眾滿意度不斷提升。
筑夢於村,描繪鄉村“新畫卷”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和美鄉村建設正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它不僅是鄉村面貌的蝶變,更是鄉村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千萬工程”經驗一直是鶴壁市學習、借鑒的榜樣,以此打造出一批以生態宜居為底色,以產業興旺為支撐,以鄉風文明為靈魂的和美鄉村。
在浚縣浚州街道甘草庄村,因知青上山下鄉歷史文化而修建的知青大院、知青樓、知青游園,成了村民鍛煉、休閑的首選之地。
全村街道、胡同和出村道路不僅修通硬化了,還安裝了路燈守護村民出行,新建魚塘可供觀賞、垂釣,儼然一派和美鄉村新景象。
“鶴壁市通過實施和美鄉村計劃‘1060’工程,整合了55個涉農項目、總投資6.67億元,清單式、台賬化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市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黃浩霖介紹,他們選取部分“1060”工程村庄開展和美鄉村建設機制障礙破題行動,已探索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想要提升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離不開農村人居環境全域整治。
2024年,鶴壁市完成農村戶廁改造任務數912戶,清理農村生活垃圾9.7萬噸,整治殘垣斷壁1604處,開展“空心院”整治和“一宅變四園”建設971個,“三線”整治行政村451個。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鶴壁市在全省率先制定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管理辦法,印發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若干措施,鶴壁市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5萬元的村676個、佔75.62%,比2023年增加430個,佔比提升了48個百分點。
隨著數字鄉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鄉村享受到了數字化手段帶來的紅利。
智慧農業推動綠色發展﹔鄉村治理智能化、精細化﹔數字技術催生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有效促進三產融合發展﹔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完善,推動城鄉融合﹔搭建各行業互聯網平台,優化農村公共服務……
鶴壁市在數字鄉村建設上的成績遠不止這些。
——鶴壁市新培育數字應用場景18個,挂牌成立全省首家“服務三農”線上銷售培訓基地﹔
——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綜合評價連續四年居全省第一﹔
——淇縣、浚縣、淇濱區、山城區被評為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
——全省數字鄉村建設工作現場推進會在鶴壁市成功召開。
……
成績的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拼搏與堅守,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是不懈努力的豐碩成果。
2025年,鶴壁市農業農村系統將全面落實省委“四高四爭先”工作部署,聚焦主責主業,持續圍繞主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種業振興、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以更高的標准、更嚴的要求、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上奮勇爭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朝著建設農業強市目標扎實邁進。(來源:鶴壁市委宣傳部 作者:肖莉萍 李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