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淅川:千裡南水潤北國

2024年12月09日15:19 |
小字號

10年前,清冽甘甜的南水從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陶岔渠首奔涌而出,沿著千裡長渠一路北上。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淅川,這個位於豫、鄂、陝三省交界的小縣城,扛起了守護一庫碧水的擔當。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兩次大規模移民,淅川36.8萬人搬離故土,成為全國水利移民第一大縣﹔10年來,全縣累計造林50余萬畝,造林面積連續17年居河南省縣級前列,公益林面積居河南省縣級首位,森林覆蓋率達61.7%﹔10萬庫區群眾轉型發展特色林果和中藥材產業,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俯瞰。淅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9月下旬,筆者來到淅川縣探訪陶岔渠首、移民新村、生態產業基地和石漠化治理重點地區,實地感受當地為守好一庫碧水作出的不懈努力。

護水 千方百計守好一庫碧水

丹江口水庫橫跨豫、鄂兩省,河南省淅川縣、湖北省丹江口市攜手共護一庫碧水。在淅川境內,丹江口水庫水域面積達506平方公裡,佔庫區總面積的48.2%。讓清水長潤、碧水長流,是淅川發展的根基。

金秋時節的丹江口水庫,碧波蕩漾、壯美如畫。筆者跟隨南陽市生態環境局淅川分局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乘船入庫,開展水質檢測。隻見工作人員熟練地用特制容器從深水區取水,現場檢測並錄入數據。

“經過現場檢測分析,水庫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部分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I類。”化驗員石亮向筆者展示了檢測結果。

“近5年,水庫水質基本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准,深層I類源頭水甚至可直接飲用,大家可以嘗一嘗。”南陽市生態環境局淅川分局副局長張廷才,將現場提取的深層水倒入杯中。筆者接過一杯喝下,入口甘甜。

在淅川,守水、護水是重中之重。水庫周邊及入庫主要河流設置了12個水質自動檢測站,每天進行4小時一次的自動檢測,實時上傳數據。配合每月一次的人工檢測,組成了立體水質監測網絡。

“庫區劃定了一級、二級保護區和准保護區,每一級保護區內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有嚴格規定。我們主要負責庫區執法,重點打擊非法捕撈、整治三無船舶等。南水北調讓咱這小地方出了名,很多游客慕名前來。環境好了,旅游也跟著發展起來。”庫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五支隊隊長王光理說得實在。

淅川可謂人人參與護水。不僅有近300人的城區河流及庫區重點部位護水隊,全縣15個鄉鎮還組建了2000余人的環庫鄉鎮護水隊,建立了8000余人的清漂、護水、護林隊伍,常態化開展庫區生態環境保護。

水庫上游,緊鄰河南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石橋鄉,因為一方碧水青山吸引了民宿投資方。隨著水源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丹江濕地生態系統安全穩定,保護區的鳥類從100多種增加到510多種,監測發現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達10種。

“過去守著大片濕地,周邊沒開發,老百姓沒收益。現在由專業的運營方盤活土地,打造不同類型的民宿。每到節假日,一房難求。”大石橋鄉相關負責人明洋說。

如今,淅川縣已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擁有國寶級珍稀動植物80余種,“東方寶石”朱鹮、“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均在淅川丹江口水庫流域發現,成為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有力証明。

移民 良好生態的守護者,更是受益者

來淅川的人,都要去看九重鎮的陶岔渠首。這是南水北上的起點,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志性建筑。

鄒庄移民新村距離渠首僅3公裡,這裡的700多名村民都是庫區移民。村子小、人口少、產業體量小,鄒庄村發展一度遇到瓶頸。渠首邊上,保水責任大。要發展,還是要走生態路。淅川縣提出“大鄒庄”戰略,將鄒庄村與鄰近的4個村聯合成立黨支部,匯聚更多力量推進鄉村振興。

九重鎮鄒庄村草莓種植大棚鳥瞰圖。淅川縣委宣傳部供圖

“一方面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草莓、蓮藕、獼猴桃等特色種植﹔另一方面挖掘移民文化、紅色文化和田園生態文化,打造了15個紅色旅游觀光點,集紅色研學、農耕文化研學、農旅休閑於一體,周邊500多名村民到集體經濟組織工作。生態生金,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元,日子紅火起來。”鄒庄村黨支部書記鄒玉新說。

同樣是移民,在水庫邊上經營農家樂的張小偉從魚老板成為護水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以來,淅川縣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5萬余箱養魚網箱,家中三代以捕魚為生的張小偉,積極響應號召,第一時間上交了漁船漁具,“上岸”辦起了農家樂。

“剛轉型時,心裡擔憂,怕掙不到錢。沒想到這些年,人氣越來越旺,趕上節假日都要限流,周邊省市的游客也來這吃魚、觀光。”在香花鎮宋崗碼頭,張小偉的農家樂開得紅火。從2020年起,淅川縣春季禁漁期延長至半年。一年時間,張小偉一半開網捕魚、一半專心經營生意,還當上了丹江口水庫的義務清漂員,忙得不亦樂乎。

護生態、謀致富,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的淅川縣,探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綠色產業鏈,謀求水清與民富雙贏,讓庫區群眾享受到更多生態紅利。

產業 吃上“生態飯” 鼓起“錢袋子”

荊紫關鎮全庄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庄,一間閑置的舊校舍,卻生產出了遠銷海外的柳編工藝品,年銷售額突破百萬美元。

全庄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偉,也是豫淅柳編創始人。他帶領鄉親們讓柳編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種柳、編柳、柳籃出口三產融合,產業、創業、就業三業並舉。

為了守好丹江水匯入水庫的屏障,淅川縣在荊紫關鎮、大石橋鄉等鄉鎮的丹江沿岸種植杞柳,過濾和淨化水質。周邊村民就地取材,利用柳條編制工藝品,實現了在家門口靈活就業。

幾年前,趙建偉把精致的柳編工藝品帶到了廣交會上,一下子吸引了很多海外顧客。從那以后,全庄村的柳編工廠成為全縣唯一獲得出口權的村辦企業,來自海外的訂單源源不斷。

淅川縣荊紫關鎮趙庄村村民在編柳編。李雪山攝

“過去村裡搞養殖,有污染,現在是綠色環保產業。我們已經有200多畝的種植基地,訂單多的時候有50多人來干活兒,趕上搶大單,上百人一起忙活。”小小柳條,帶動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趙建偉難掩心中喜悅。

這邊柳條變“金條”,那邊荒山變青山。馬蹬鎮雙泉觀村位於丹江口水庫東側,村后是一座石漠化荒山,一荒就是幾十年。

石漠化造成地表植被減少,大雨沖刷帶著泥土、砂石沖入丹江,會對水庫庫容、水質造成影響。2022年,馬蹬鎮啟動雙泉觀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

“石頭山上種樹不容易,山路要人工開鑿,背挑肩扛把樹苗運上山,在上邊挖穴配土,就這樣種下了20多萬棵樹。”護林員張濤難忘造林時的情景,“現在我的任務就是巡山,一天轉20公裡不在話下,一個月至少巡25天,主要看有沒有植被破壞、火災隱患和病虫害。費那麼大力氣種下的樹,可要好好保護啊!”

如今,一座座荒山變青山,山下的村庄也摒棄容易造成污染的傳統種植,轉型發展金銀花等優化生態的綠色產業,村民“一地生三金”,吃上“生態飯”,鼓起“錢袋子”。

給大山披上護水“綠衣”,淅川縣向石漠化發起挑戰,造林做法和經驗在全國推廣。截至目前,淅川縣已累計投入資金20億元,治理石漠化38.2萬畝,在庫周荒山打造5000畝以上石漠化造林點12個,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王音 張磊 )

(責編:於思遠、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小麥連“鏈” 產業成“串”
  • 探訪中原食品實驗室
  • 養老服務圈 托起幸福“夕陽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