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綠色發展增福祉

3月24日,位於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的淇水櫻華園內,大批鳥類在淇河水面嬉戲,陽光洒在河面上,晶瑩閃亮。
“沿線淇河濕地中,白天鵝、白鷺、灰鶴、蒼鷺、鴻雁等野生鳥類多達200余種。”已在淇河生態風貌帶做了7年護河員的閆國海說,潔淨的水質、良好的生態,已使淇河沿岸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寶庫和市民拍照休閑的好去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以淇河生態修復、保護和建設作為生態建設的出發點和著力點,著力打造了將淇澳翠境園、淇水櫻華園、朝歌文化園等生態文化公園串聯為一體的淇河生態風貌帶,形成了“一灣清水穿城過、六園一島如畫卷、鶴舞櫻飛滿城花”的生態格局。目前,轄區生態綠化景觀達28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50.62%。亮麗的生態環境讓“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示范區散發出迷人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紛至沓來。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厚重的淇河文化、秀美的沿淇風光,為示范區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動力,該區也通過發展文旅產業不斷釋放經濟發展紅利,進而反哺生態環境建設提升,厚植綠色本底。
打造特色文旅業態。以淇河為紐帶,串聯沿河節點,提質升級現有自然景觀,深度挖掘殷商、春秋時期歷史文化資源,以旅游項目為驅動,以建業綠色基地、朝歌文化園、淇水關遺址公園等主題園區為載體,構建了層次豐富的淇河詩意生態文化觀光帶。其中,朝歌文化園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並成為中國(鶴壁)文化產業博覽會永久性會址﹔佔地8000畝的建業綠色基地獲批全省首個“中國農業公園”。
提升運營服務效能。完善提升旅游道路、景區停車場、旅游安全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構建全區多級旅游服務中心體系,推行智慧化旅游,推出全域旅游專線巴士、水域旅游專線游船、景區旅游專線游覽車等,串聯全區旅游景點、景區特色旅游點,實現一體化游覽、全域化旅游。
擴大旅游“朋友圈”。開展文博會、世博會、房交會等“會展游”,櫻花節、新春文化節等“節慶游”,消夏之夜電音節、星空露營節等“特色游”,開展馬拉鬆、賽龍舟等“賽事游”,形成“春來賞櫻花、夏來游淇河、秋來賞文博、冬來逛廟會”的獨特景致與游憩方式,打造淇河風貌帶代表性品牌活動。
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馬成海說:“十年來,全區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約26.2%,全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7.5%,森林覆蓋率從2.02%增長為如今的35.7%,公園綠地從無到有,綠色基底鮮亮,跑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加速度。未來,我們將圍繞打造鄉村振興新樣板、建設產城融合新高地、激活文旅消費新動能、提升生態建設新水平、探索創新驅動新模式、展現城鄉治理新面貌‘六新’目標,持續發力、久久為功。”(鶴壁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蔣曉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