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完成50年來首次大修

2022年07月22日12:03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大佛“真容”即將重現。實習生李卓凡攝

人民網洛陽7月22日電 (王佩)歷時228天,龍門石窟奉先寺完成了50年來的首次大修。7月21日,6900平方米腳手架開拆,盧舍那大佛"微笑"重現。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石窟本次保護工程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方案實施。從去年12月起,盧舍那大佛周圍搭上了“支架”,套上了綠色的“手術衣”。據龍門石窟研究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介紹,本次大修重點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滲漏水治理,即根據奉先寺地質狀況、裂隙分布、滲漏水病害發育程度等因素,對奉先寺西壁、南壁、北壁和周邊區域進行治理﹔二是危岩體加固,對奉先寺壁面和周邊山體危岩體採取加固措施,提高岩體的穩定性。

滲漏水治理一直是石窟保護工程的重點、難點。龍門石窟研究院多年來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的思路,遵循最小干預、可逆性修復、真實性即修舊如舊的保護原則。

據介紹,此次給奉先寺“治病”,從勘察設計到資料收集,再到施工階段,龍門石窟研究院組織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浙江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多學科專家學者參與其中。研究人員利用探地雷達探測、紅外成像技術、3D掃描測繪數字化技術等,進行工程前期勘察設計和方案編制。在施工現場,利用3D掃描測繪成果編制的《奉先寺裂隙及滲水病害調查圖》,完整地向公眾展示了奉先寺的“病根”。工程期間,工作人員採取防滲工程採取封堵和疏導排水相結合的措施,主要完成奉先寺區域山頂微裂縫封堵灌漿2806平方米,增修小型排水系統121處,利用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修復窟檐1296龕,保証排水系統的通暢。

危岩體一直是威脅文物安全的主要病害。工程團隊採取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的方法,對奉先寺危岩體採用錨杆錨固結合化學灌漿黏合的加固措施。此次工程加固較大危岩體68塊,粘接碎裂岩體1107平方米,安裝被動防護網120米,主動防護網2970平方米,為文物和游客安全提供了保障。根據“體檢報告”,確定了以往工程採用的錨杆加固措施截至目前是有效的,可以有效地提高盧舍那大佛結構上的穩定性。

龍門石窟研究院對奉先寺進行“大修”的同時,還聯合多個院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科研團隊,對奉先寺展開了詳細的石窟寺考古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人員除了在盧舍那大佛身體表面發現綠色、紅色、黑色顏料外,還首次在盧舍那大佛面部檢測到金、銀元素存在。

同時還首次發現盧舍那大佛右側的脅侍普賢菩薩造像眼珠為琉璃所制,造像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質經過現場X射線熒光初步分析,其成分主要為鉛白。鉛白不但為顏料附著、金箔黏結提供良好界面,也為后期抵御自然風化發揮了一定作用。

據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介紹,整體約需15天拆除完畢。日后前來參觀的游客可以再睹大佛的“真容”。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清涼登峰
  • 河南平橋郝堂村:送你一池荷風蓮香
  • 三門峽陝州區:葡萄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返回頂部